《次韵石七三六言七首》

时间: 2025-01-14 18:42:14

万里草荒先垄,六年虫蠹群经。

老喜宽恩放去,心似惊波不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里草荒先垄,
六年虫蠹群经。
老喜宽恩放去,
心似惊波不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广袤的草地上,首先是被耕作的垄沟,接着是经历了六年虫害的困扰。作者感到欣慰的是,宽厚的恩泽将虫害驱散,但内心却仍然像惊涛骇浪般不安,无法平静。

注释:

  • 万里草荒:形容广阔的草地荒芜。
  • :指耕地时形成的土垄。
  • 虫蠹:指害虫,尤其是破坏植物的虫子。
  • 老喜:这里的“老”可能指年长者,或指作者自称,表达对事物的成熟看法。
  • 宽恩:宽厚的恩泽或恩惠。
  • 心似惊波:心情如同惊涛骇浪般起伏不定。

典故解析:

“虫蠹”在古代诗歌中常用来比喻人事的困扰或烦恼,尤其在田园诗中,常用以反映农民的艰辛与忧虑。这里可以联想到古代农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魁,号山谷,江西人,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是“苏黄”的重要代表,作品风格清新,情感真挚,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黄庭坚晚年,正值社会动荡与自然灾害频繁之时,诗人感受到自己生活的艰辛和对安宁的渴望,反映了对自然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次韵石七三六言七首》以田园生活为背景,展现了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开篇的“万里草荒先垄”不仅描绘了辽阔的田野,还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细腻观察。草荒的景象与物候变化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接下来的“六年虫蠹群经”则进一步揭示了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威胁,反映出农民辛苦耕作后的无奈与焦虑。

诗中提及的“老喜宽恩放去”,表达了对于虫害解除的欣慰之情,显示出人们对自然的渴望与依赖。然而,最后一句“心似惊波不停”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动荡,尽管外在的困难有所缓解,内心的焦虑却依然无法平息,仿佛波涛般起伏不定。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也反映了黄庭坚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里草荒先垄:描绘广阔的荒草地,暗示着荒凉与人们的困境。
  2. 六年虫蠹群经:虫害持续了六年,象征着长期的苦难与困扰。
  3. 老喜宽恩放去:感受到虫害的解除,表现出一种释然与感激。
  4. 心似惊波不停:内心的波动与不安,尽管外界情况有所好转,内心依然无法平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情比作“惊波”,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内心的动荡。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层次感。

主题思想:

该诗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深刻思考,以及在艰难环境中对安宁的渴望和内心的矛盾冲突,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切理解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荒:象征着荒凉与无助,体现了自然的力量。
  • 虫蠹:代表着困扰与艰难,暗示人类的脆弱与无奈。
  • 惊波:象征内心的动荡与不安,展示了诗人情感的复杂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万里草荒”中的“草荒”指的是什么? A. 繁茂的草地
    B. 荒凉的草地
    C. 美丽的花园
    D. 无边的湖泊

  2. “心似惊波不停”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平静
    B. 快乐
    C. 不安
    D. 愤怒

  3. 诗中提到的“虫蠹”主要是指什么? A. 美丽的昆虫
    B. 破坏植物的害虫
    C. 有益的生物
    D. 花卉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黄庭坚与王维的田园诗均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命运的思考。王维的诗更注重山水意境的描绘,而黄庭坚则更多地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及内心的感受,通过情感的描写使得诗歌具有更深层的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