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文正公挽词四首》

时间: 2025-01-19 14:05:01

元佑开皇极,功归用老成。

惟深万物表,不令四时行。

日者倾三接,天乎奠两楹。

堂堂宁复有,埋玉恸佳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司马文正公挽词四首
黄庭坚 〔宋代〕

元佑开皇极,功归用老成。
惟深万物表,不令四时行。
日者倾三接,天乎奠两楹。
堂堂宁复有,埋玉恸佳城。


白话文翻译

在元佑年间,开创了宏伟的事业,功劳归于那些年长而有经验的人。
惟独他深懂万物的真谛,不让四季的轮回受到影响。
阳光倾斜着三座大殿,天幕下稳稳地支撑着两根柱子。
堂堂正正的身影再也难以寻觅,埋藏着美好玉器的城市为之哀痛。


注释

  • 元佑:宋神宗时期的年号,指的是公元1086年至1093年。
  • 开皇极:形容开创了极大的事业或成就。
  • 老成:指那些年长、经验丰富的人。
  • 万物表:指事物的本质和表面。
  • 四时行:指四季的变化。
  • 日者:指太阳或光明的象征。
  • 倾三接:三接为三座大殿,意指光线倾斜,营造出一种庄严的氛围。
  • 埋玉恸佳城:比喻埋藏着美好的事物,因失去而感到悲痛的城市。

典故解析

“埋玉”可理解为埋藏着美好的品德或成就,表达了对司马光的深切怀念和哀悼。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以《资治通鉴》闻名,故诗中提到的“老成”与“功归”均与他的经历和贡献有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溪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是苏轼的好友,对宋代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诗风清新隽永,擅长用典,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次诗作是黄庭坚为悼念司马光所作,表达了对这位历史名人的敬仰与追思,反映了当时士人的情感和对理想人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司马文正公挽词四首》是一首极具纪实性的悼亡诗,通过对司马光的追思,展现了他在历史上的贡献及个人的崇高品质。黄庭坚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司马光的伟大形象,表达了对其去世的深切哀痛。在整首诗中,黄庭坚通过对时间的描绘,强调了四季的变化与司马光的永恒地位,展现了他卓越的才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中“惟深万物表,不令四时行”一句,暗示了司马光对历史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与影响力,犹如一座灯塔,指引着后人。最后几句则通过光影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空灵而悲壮的氛围,既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也反映了人们对理想人物的向往和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元佑开皇极,功归用老成:强调司马光在元佑年间的杰出贡献,强调年长者的智慧和经验。
  2. 惟深万物表,不令四时行:表现司马光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意指其影响力超越时间的流转。
  3. 日者倾三接,天乎奠两楹:通过光影的变化描绘出庄严的气氛,象征着光明与稳定。
  4. 堂堂宁复有,埋玉恸佳城:表达对司马光的怀念,暗喻他如同埋藏的美玉,令人痛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司马光的成就比作埋藏的玉器,突出其珍贵和不可替代性。
  • 对仗:如“日者倾三接,天乎奠两楹”,形成了视觉与意境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司马光的追思与怀念,体现了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与情感寄托,同时也反映了对理想与成就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万物表”:象征事物的本质和深层次的真理。
  2. “四时行”:代表时间的无情流逝,暗示人类的脆弱。
  3. “埋玉”:象征着价值与美德的埋藏,表达对失去的哀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元佑年间是哪位历史人物的时代?

    • A) 李白
    • B) 司马光
    • C) 苏轼
  2. “埋玉恸佳城”中的“玉”象征着什么?

    • A) 物质财富
    • B) 美德与成就
    • C) 自然美景
  3. 诗中提到的“老成”指的是什么?

    • A) 年轻人
    • B) 有经验的年长者
    • C) 无知者

答案

  1. B) 司马光
  2. B) 美德与成就
  3. B) 有经验的年长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的作品,展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悼亡诗》:白居易的作品,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对比黄庭坚的《司马文正公挽词》和杜甫的《哀江头》,两者均表达了对逝者的追思,但黄庭坚的诗更侧重于对理想人物的崇敬,而杜甫则更着重于个人情感的流露,体现了两位诗人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黄庭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