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忆海上游》
时间: 2025-01-08 21:45:39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摸鱼儿 忆海上游
作者: 黄人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记鳅生,水天生长,红珊一树奇秀。百年前是冯夷国,今辟膏腴千亩。秋信漏,看贝阙珠宫,夜半寒光透。浪粗月瘦。似一颗盘珠,滚圆难攫,无数毒龙吼。舟三尺,径逐凉蟾飞走。软红尘气消否?一从人海浮沉后,担误鸥盟良久。持竿手,怕重到篷瀛清浅无鳌守。扶遥未就。叹太乙莲飘,长庚鲸去,荡不尽僝僽。
白话文翻译:
回忆当年,水天相接,红色珊瑚树奇特美丽。百年前这里是冯夷国,如今开发出千亩富饶的土地。秋天的信号漏水而来,看到贝壳和珠子的宫殿,半夜寒光透过。波浪汹涌,月亮显得瘦弱。像一颗圆珠,滚动着难以捕捉,无数的毒龙在怒吼。小船三尺,正随着凉爽的蟾蜍飞走。柔和的红尘气息是否消散?自从在茫茫人海中沉浮以来,错失了与鸥鸟的约定已久。握竿的手,害怕重到清浅的海面上没有守护的鳌。远方的扶持尚未完成。叹息着太乙星的莲花飘动,长庚星的鲸鱼远去,荡涤不尽的困惑。
注释:
- 记鳅生:指回忆年轻时的经历。
- 冯夷国:古代海域的一个国家。
- 贝阙珠宫:形容海底的美丽景象。
- 浪粗月瘦:形容大浪和明月的对比,暗含艰难。
- 鸥盟:指与海鸥的约定,象征自由与快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人,清代诗人,风格多样,擅长描绘自然与人文景观,其作品常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变迁。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海边游历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对往昔的怀念与对人事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摸鱼儿 忆海上游》展示了诗人对海上游历的深刻思考和感受。诗中以“水天生长”的开篇,营造出一种广阔的自然景象,接着通过“红珊一树奇秀”表达了对美的赞美。诗人以“百年前是冯夷国”引入历史,体现出时间的流逝与地理的变迁。接下来的描写则交织着个人的感受与历史记忆,表现出对当下的无奈与对往昔的眷恋。
在意象上,诗中使用了“浪粗月瘦”的对比,突显了大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渺小。而“舟三尺,径逐凉蟾飞走”则传达出一种无奈的漂泊感,仿佛在问:在这纷乱的世界中,我的归属究竟在哪里?诗的后半部分,提到“叹太乙莲飘,长庚鲸去”,更是将个人情感与宇宙的浩瀚结合,引发读者对生命、时间和存在的深思。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感慨,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记鳅生,水天生长:回忆年轻时的经历,描绘水天交融的美丽景象。
- 红珊一树奇秀:赞美海中的红珊瑚,体现自然的奇特与美丽。
- 百年前是冯夷国:引入历史,显示地理的变迁与时间的流逝。
- 秋信漏,看贝阙珠宫:描绘秋天水下的美丽景色,营造出神秘的氛围。
- 浪粗月瘦:对比波涛汹涌与明月瘦弱,暗示生活的艰难。
- 舟三尺,径逐凉蟾飞走:体现出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奈。
- 叹太乙莲飘,长庚鲸去:感叹宇宙与生命的流转,表达对未来的迷惘。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浪粗月瘦”,借助自然现象表达情感。
- 对仗:整首诗多处使用对仗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毒龙吼”赋予自然力量以生动形象,使读者更易产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海上游历的深刻怀念,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迷惘,展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珊瑚:象征美丽与珍贵,代表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贝阙珠宫:象征富饶与神秘,传达出对海洋深处未知事物的向往。
- 毒龙:象征自然的力量与威胁,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对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冯夷国”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古代海域
- B. 内陆城市
- C. 山区
- D. 草原
-
“浪粗月瘦”中的“粗”和“瘦”分别指什么?
- A. 大和小
- B. 强烈和微弱
- C. 暴力和温柔
- D. 快和慢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哲思。
- 杜甫《登高》:虽主题不同,但同样蕴含对人生的感慨与对时光流逝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黄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