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香令·金炉犹暖麝煤残》

时间: 2024-12-29 22:33:13

金炉犹暖麝煤残。

惜香更把宝钗翻。

重闻处,余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

背人偷盖小蓬山。

更将沈水暗同然。

且图得,氤氲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重闻处,余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背人偷盖小蓬山。更将沈水暗同然。且图得,氤氲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

白话文翻译:

金炉的余温还在,麝香的煤炭已经熄灭。心惜这香味,便将宝钗翻转。再一次闻到这香气,感觉比以前更浓厚。背着人偷偷盖上小蓬山,更将沉水暗暗地融入其中。只希望能长久地氤氲,这份情感深厚,却又害怕那断头烟。

注释:

  • 金炉:指的是盛香的炉子,此处用作香的象征。
  • 麝煤:指的是用来熏香的麝香炭,隐喻香气的残余。
  • 宝钗:指一种装饰品,象征珍贵,可能指代心爱的物品。
  • 小蓬山:小蓬山是传说中神仙的居所,隐喻一个理想的境地。
  • 沈水:指用水浸泡的香料,暗示香气的隐秘和深沉。
  • 氤氲:形容香气弥漫,充盈的样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情感真挚,常以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为题材。苏轼的文学成就卓越,尤其在诗词方面,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

创作背景:

《翻香令》是苏轼在晚年时期的作品,诗中表达了对香气的怀念与依恋,反映了他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诗作背景可能与他的个人情感经历、生活环境以及对美好回忆的追寻相关。

诗歌鉴赏:

《翻香令·金炉犹暖麝煤残》是一首典型的咏香词,通过对香气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诗人对过往情感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金炉犹暖麝煤残”即以生动的意象引入,展现出香气的温存,仿佛时间在此刻凝固,香气的残留唤醒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接着诗人通过“惜香更把宝钗翻”表达了对香的珍惜和对过去的回忆,这种珍惜不仅是对物质的执着,更是对那段美好时光的向往。

诗中“背人偷盖小蓬山”则暗示了对隐秘情感的渴望和对自由的追求,而“更将沈水暗同然”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情感流动,似乎在暗示着一种不可言说的爱。最后一句“为情深嫌怕断头烟”则深化了主题,表达了情感的复杂性,既渴望长久,又害怕失去,这种矛盾的情感让整首诗充满了人性的真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金炉犹暖麝煤残:金炉的温暖象征着过去的美好时光,麝煤的残余则暗示着那段时光的结束。
  2. 惜香更把宝钗翻:对香气的珍惜表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眷恋,宝钗的翻动象征着对过往的回忆。
  3. 重闻处,余熏在:再度嗅到香气,令人感受到那种气息的浓烈,似乎时间在此刻再次倒流。
  4. 背人偷盖小蓬山:暗示对隐秘的渴望,表达了对自由和理想生活的追求。
  5. 更将沈水暗同然:沈水的隐秘性与香气交融,象征着情感的深刻与复杂。
  6. 且图得,氤氲久:希望能长久地享受这种香气,象征着对某种情感的渴望。
  7. 为情深嫌怕断头烟:情感深厚,却又害怕失去,这种矛盾反映了人性中的脆弱与敏感。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将香气比作时间的凝固,通过香气传递情感。
  • 拟人:通过“背人偷盖”,赋予了香气以人的特性,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香气的怀念,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情感的复杂思考。它的情感基调是细腻而深沉的,既有对美好事物的不舍,又有对未知未来的担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金炉:象征财富与美好,承载着过去的温暖。
  2. 麝煤:代表香气和温存,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3. 宝钗:象征珍贵的情感与回忆。
  4. 小蓬山:代表理想与隐秘的生活追求。
  5. 沈水:象征深沉的情感与内心的秘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金炉犹暖麝煤残”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怀念过去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生活的迷茫
    D. 对自然的赞美

  2. “背人偷盖小蓬山”中的“小蓬山”象征什么?
    A. 理想生活的追求
    B. 现实生活的烦恼
    C. 友情的真谛
    D. 亲情的温暖

  3. 整首诗的主题情感是什么?
    A. 快乐与幸福
    B. 忧伤与怀念
    C. 理想与追求
    D. 自然与人文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以细腻的情感和对过往的怀念为主题。
  • 温庭筠《更漏子》:通过对夜晚的描写表达对爱情的思考。

诗词对比:

  • 苏轼《水调歌头》与本诗的对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生活的思考,但《水调歌头》更强调对人生哲理的探讨,而《翻香令》则更侧重于细腻的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词鉴赏辞典》
  • 《古诗词解析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