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吴江岸,或谓为苏舜钦作
晓色兼秋色,蝉声杂鸟声。
壮怀销铄尽,回首尚心惊。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光线与秋天的色彩交融在一起,蝉鸣和鸟叫声交杂在耳边。曾经的壮志豪情已然消逝,回首往昔,内心仍感到惊慌。
注释:
- 晓色:清晨的光明,指早晨的阳光。
- 秋色:秋天的色彩,通常指秋天特有的景色,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
- 蝉声:蝉的叫声,夏秋交替时常听见的声音。
- 杂鸟声:各种鸟的鸣叫声,和蝉声混在一起。
- 壮怀:壮志豪情,指年轻时的抱负和理想。
- 销铄:消失、减弱。
- 回首:回头看,回忆过去。
- 心惊:内心感到恐慌、震惊。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提到的“壮怀”暗示了古人对豪情壮志的追求,反映了历史上许多文人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常蕴含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轼晚年,正值他经历了许多政治风波与个人磨难的时期,内心感慨万千,故而作此诗以抒发情怀。
诗歌鉴赏:
苏轼的《吴江岸》通过清晨与秋天的交融,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感慨。诗开篇描绘了自然的声音,蝉鸣与鸟叫交织,唤起读者对早晨宁静氛围的想象。接着,作者以“壮怀销铄尽”表达了自己曾经的雄心壮志如今已消散,似乎暗示着人生理想的破灭与对岁月无情的感叹。
回首往昔,诗人感到“心惊”,不仅是对自己过去追求的反思,还有对人生无常的思考。通过这首诗,苏轼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深邃、寂寥的意境,既有对青春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无奈,使得全诗充满了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晓色兼秋色:晨光与秋色交织,描绘出清晨的美丽景色。
- 蝉声杂鸟声:自然界的声音交融,营造出一种生动的氛围。
- 壮怀销铄尽:曾经的豪情壮志在岁月中消磨殆尽,体现了对理想的无奈。
- 回首尚心惊:回头看往昔,心中仍感到震惊与不安。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晓色兼秋色”与“蝉声杂鸟声”形成了对仗,使得诗句更加和谐。
- 比喻:将内心的感受与自然景色结合,形成了丰富的意象。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过去理想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揭示了时光流逝带来的无奈与惆怅。
意象分析:
- 晓色:象征着新的开始,也暗示着希望。
- 秋色:代表着成熟与凋零,暗示着人生的另一阶段。
- 蝉声: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变化。
- 壮怀:象征着理想与追求,反映了人生的追寻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晓色”与“秋色”代表什么?
- A. 新的开始与成熟
- B. 夏天的热情
- C. 冬天的寒冷
-
“壮怀销铄尽”中的“销铄”是什么意思?
- A. 增加
- B. 消失
- C. 维持
-
诗人回首往昔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 A. 开心
- B. 惊恐
- C. 无所谓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吴江岸》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苏轼更偏重于对往事的感慨,而李白则强调了及时行乐的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诗文集》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