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相见欢
当年两上蓬瀛。
燕殊庭。
曾共群仙携手斗吹笙。
云涛晚。
霓旌散。
海鸥轻。
却钓松江烟月醉还醒。
白话文翻译:
在那遥远的年岁里,我们曾两次登上蓬瀛山。
在那里,燕子在庭院中飞翔。
我们曾与众多仙人携手共舞,尽情吹奏笙声。
黄昏时分,云涛翻滚,
五光十色的旗帜随风飘散。
海鸥轻盈地飞过。
我却在松江边钓鱼,醉于烟月之中又醒悟。
注释:
- 蓬瀛: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理想的栖息地。
- 燕殊庭:燕子飞翔的庭院,象征美好的地方。
- 群仙:众多的仙人,暗示高人雅士的聚会。
- 斗吹笙:比喻欢乐的聚会,大家一起享受音乐。
- 云涛晚:黄昏时分的云海,表现场景的美丽与宁静。
- 霓旌散:彩色的旗帜随风飘荡,表现出欢快的气氛。
- 海鸥轻:海鸥的轻盈,象征自由与洒脱。
- 钓松江烟月:在松江边钓鱼,寄托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醉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敦儒(生卒年不详),宋代词人,擅长写词,以抒情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间情感。他的词风细腻柔和,常蕴含深情。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表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逝去岁月的感慨。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士人往往追求自由与隐逸生活,表达出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际关系的珍视。
诗歌鉴赏:
《相见欢》是一首充满怀旧情感的词作,诗人通过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传达了对那段岁月的无限眷恋。词中描绘了他与朋友们在蓬瀛山上欢乐聚会的情景,仙人、笙声、云涛、霓旌等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那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仿佛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欢愉和自在。
与此同时,词的最后一句“却钓松江烟月醉还醒”则转向现实,表达出一种微妙的反差。尽管曾经的美好已经逝去,诗人依然可以在自然中找到一丝慰藉,钓鱼的意象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向往,也象征着一种心灵的寄托。这样的情感既有对过去的追忆,又有对现实的反思,充满了哲理的深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当年两上蓬瀛”:回忆往昔,曾两次游历理想中的地方——蓬瀛山,暗示着心灵的归属。
- “燕殊庭”:燕子飞翔在庭院,描绘了宁静的环境,寓意着美好的生活。
- “曾共群仙携手斗吹笙”:与友人和仙人一起欢聚,享受音乐,展现出热闹的景象。
- “云涛晚”:黄昏的云海,暗示时间的流逝,渲染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霓旌散”:色彩斑斓的旗帜随风飘散,体现了欢乐的气氛。
- “海鸥轻”:海鸥轻盈飞翔,象征自由自在。
- “却钓松江烟月醉还醒”:在松江边钓鱼,醉心于自然的美景,表现出一种清醒与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理想的蓬瀛山比作心灵的归宿,映射出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 拟人:燕子、海鸥的描写,使自然生动起来,充满情感。
- 对仗:如“云涛晚,霓旌散”对仗工整,增强了诗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歌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思考。通过对往事的回顾,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蓬瀛:象征理想的仙境,向往的生活。
- 燕子:代表春天和希望,寓意美好的生活。
- 海鸥:象征自由与洒脱,体现诗人心灵的追求。
- 松江烟月:自然的美丽意象,代表诗人宁静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蓬瀛”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的仙境
C. 自然的美丽
D. 人际关系 -
“却钓松江烟月醉还醒”中“醉还醒”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愉
B. 迷惘
C. 追忆与反思
D. 失落
答案: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现对往日生活的追忆,风格细腻。
- 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对月的思念与人生哲理,有相似的情感深度。
诗词对比:
对比朱敦儒的《相见欢》和李白的《将进酒》,可以看到朱敦儒更注重细腻的情感刻画,而李白则更强调豪放与洒脱。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表现形式与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朱敦儒与宋代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