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仙 题桃花便面》
时间: 2025-01-19 16:03: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瘦尽春光,便花也未必能消人恨。
应有清夜蟾蜍,相思泪同迸。
三二月西湖万绿,软红煞一枝娇靓。
前度刘郎,再来崔护,情话休问。
料量著诗思琴心,趁凉月雕栏影双并。
何事问消寻息,总东风无准。
千万错当时返棹,锁洞云难觅仙境。
想见人面于今,也羞愁病。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时光已经消逝,桃花也未必能消除我心中的怨恨。
夜深人静时,或许能听到蟾蜍的叫声,和我相思的泪水一同涌出。
三四月间,西湖的万物复苏,柔软的红花在一枝上显得格外娇美。
曾经的刘郎,今又是崔护,情话无需再问。
我想必定是在诗思和琴心中纠缠,趁着凉月的光影,雕栏上影子交叠。
何必再问消散与寻觅,东风总是无常的。
千万次错过的时光,仿佛无法再回到那段美好,锁住的云彩难以寻找仙境。
如今想见那张面孔,心中却依旧羞愁满怀。
注释
- 瘦尽春光: 意思是春天的光景已经消失殆尽。
- 应有清夜蟾蜍: 清静的夜晚可能会听到蟾蜍的叫声。
- 前度刘郎: 指代过去的情人,刘郎为典型的浪子形象。
- 再来崔护: 崔护是《题都城南庄》的作者,借指重温旧梦之人。
- 凉月雕栏影双并: 形容月光下的栏杆和影子交错重叠的景象。
- 锁洞云难觅仙境: 比喻理想的人生境界难以寻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冒广生(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常表现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琵琶仙 题桃花便面》创作于清代,诗中情感深邃,反映了诗人对爱情的追忆与思考,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描绘的春天景象与愁苦心情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复杂的情感状态。
诗歌鉴赏
《琵琶仙 题桃花便面》是一首充满感伤情怀的诗作,诗人在春光流逝之际,借桃花之美与个人的怨恨形成对比,表达出对往昔爱情的无奈与追忆。开头以“瘦尽春光”引入,自然界的美丽无法掩盖内心的苦楚,显示出诗人对爱与失落的深刻反思。接着提到的“清夜蟾蜍”,象征着孤独中的思念,增添了夜晚的寂寞感。
西湖的描写则为诗增添了生动的景象,万绿丛中一枝娇红的桃花,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诗人内心的矛盾。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刘郎与崔护,象征着旧情与重温,诗人在追忆中流露出对情感的无奈与渴望。
后半部分诗句则探索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东风无准”传达了时间与机会的无常,令人感到时光的无情。最后一句“想见人面于今,也羞愁病”更是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对过往情感的依恋与生离死别的无奈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淡淡的忧伤与深思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瘦尽春光: 表达春天的美好已经消逝,内心感受到了空虚。
- 便花也未必能消人恨: 即使桃花绽放,也无法抚平心中的怨恨。
- 应有清夜蟾蜍,相思泪同迸: 在宁静的夜晚,蟾蜍的叫声与相思的泪水相伴,形象地展现孤独。
- 三二月西湖万绿,软红煞一枝娇靓: 描述西湖的春景,万物复苏,桃花争艳。
- 前度刘郎,再来崔护,情话休问: 引用古代诗人,意指旧情难再,情话已无意义。
- 料量著诗思琴心,趁凉月雕栏影双并: 诗人的情感在月光下交错,诗思与琴心相结合,呈现出一种美妙的意境。
- 何事问消寻息,总东风无准: 反思为何要追求消逝的东西,东风无常,暗示时光流逝。
- 千万错当时返棹,锁洞云难觅仙境: 形容对失去机会的惋惜,仙境难以寻觅。
- 想见人面于今,也羞愁病: 最后表达对爱人的思念和心中的愁苦。
修辞手法
- 比喻: "瘦尽春光"暗喻时间的流逝。
- 拟人: "东风无准"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 "情话休问"与“想见人面”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美好与内心的苦楚形成对比,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愁。
意象分析
- 春光: 象征着美好与希望,然而在诗中却显得苍白无力。
- 桃花: 代表爱情的美丽与短暂,寓意着失落的情感。
- 蟾蜍: 代表孤独与思念,暗示着夜晚的寂寞。
- 西湖: 象征着自然的美与诗人的情感寄托。
- 凉月: 代表清冷的情感与思念,增添了诗的愁苦气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瘦尽春光”是什么意思? A) 春天的景色依然美丽
B) 春天的光景已经消逝
C) 春天的温暖让人愉悦
D) 春光照耀大地 -
“应有清夜蟾蜍”中的“蟾蜍”象征什么?
A) 自然的美好
B) 诗人的孤独与思念
C) 旧情的回忆
D) 时间的流逝 -
诗中提到的“前度刘郎”指代什么?
A) 新的恋情
B) 过去的情人
C) 未来的希望
D) 诗人的朋友
答案
- B) 春天的光景已经消逝
- B) 诗人的孤独与思念
- B) 过去的情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琵琶行》进行对比,二者都描绘了音乐与情感的交融,但《琵琶仙》更侧重内心的孤独与失落,而《琵琶行》则更加关注音乐的力量和对人生的感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情感与意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