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

时间: 2025-01-19 17:55:50

曾从楚客赋兰茳,喜见风翻赤玉幢。

欲采名花遗良友,还凭远梦落秋江。

盘承雨露珠先算,茎并鸳鸯蒂自双。

此日仙城谁作主,凝眸遥望凭红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曾从楚客赋兰茳,喜见风翻赤玉幢。
欲采名花遗良友,还凭远梦落秋江。
盘承雨露珠先算,茎并鸳鸯蒂自双。
此日仙城谁作主,凝眸遥望凭红窗。


白话文翻译

我曾听楚地的诗人赋写兰花,看到风轻轻翻动着红色的幢旗,心中欢喜。
我想采摘名贵的花送给我的好友,然而又只能依靠远方的梦境,随秋江的流水而去。
雨露的珠子在花盘上先是算是珍贵的,鸳鸯的花茎自然是双双相依。
今天在这仙境般的城市,谁来主宰这一切呢?我凝视远方,遥望着红色的窗户。


注释

字词注释

  • 楚客:指来自楚地的客人,通常是指诗人或文人。
  • 兰茳:兰花的别名,象征高洁。
  • 赤玉幢:赤色的幢(旗帜),象征贵气、华丽。
  • 名花:名贵的花卉,象征珍贵的友情。
  • 远梦:远方的梦境,寓意对远方的思念。
  • 秋江:秋天的江河,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换。
  • 鸳鸯蒂:鸳鸯花的花茎,象征着爱情和双双相依。

典故解析

  • “楚客”常用来指代文人雅士,尤其是擅长诗词的名士。
  • “兰”常被视为文人的象征,代表高雅和品位。
  • 诗中提到的“仙城”可能指代理想中的美好境地,象征着人们心中追求的美好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瑸,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流传于世。以清新典雅著称,常融入自然元素与个人情感,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诗人对友谊、自然美的追求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结合了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与生活感悟。


诗歌鉴赏

《芙蓉》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古诗,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兰花的美丽以及诗人对友谊的珍视。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内心感受的结合,展现出一种既唯美又略带忧伤的情感。诗中提到的“楚客”与“兰茳”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化背景,也隐喻了文人对美与雅的追求。

诗的前两句通过视觉描写勾勒出兰花与旗帜的对比,展现出诗人眼中的美丽景象。然后,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想要将美好赠与良友,但又对现实的无奈感到失落。后半部分通过对雨露与鸳鸯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自然之美与爱情的相互交融。最后一句提到的“仙城”则引发了对理想生活的深思,诗人似乎在问,今天的美好生活由谁来主宰?

整首诗通过婉转的意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现实的反思,交织着友情、自然与人生态度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曾从楚客赋兰茳:回忆曾听楚地的诗人吟唱兰花,表达对文化的向往。
  • 喜见风翻赤玉幢:看到风轻轻拂动的红色幢旗,表现出一种愉悦的心情。
  • 欲采名花遗良友:想要摘取名花赠送给好友,展现出珍视友情的情感。
  • 还凭远梦落秋江:只能依靠远方的梦境,带来一种对友人思念的无奈。
  • 盘承雨露珠先算:雨露的珍贵如同珠宝,暗示自然之美的珍贵。
  • 茎并鸳鸯蒂自双:鸳鸯花的双生茎,象征着爱情的美好与和谐。
  • 此日仙城谁作主:在理想的美好生活中,谁来主宰一切,反映对现实的思考。
  • 凝眸遥望凭红窗:凝视远方的红窗,寄托了作者的思念与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兰花与友情进行比喻,突显其珍贵。
  • 拟人:让自然元素似乎具有情感,使诗意更加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对仗之美,增强了音韵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兰花的赞美与对友谊的思念,体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思考,展现了人生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花:象征高洁与美好,代表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
  • 秋江:象征时间的流逝,暗示对过往的追忆。
  • 鸳鸯:象征爱情与和谐,体现诗人对情感的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楚客”指的是: A. 来自楚地的商人
    B. 来自楚地的诗人
    C. 来自楚地的画家
    D. 来自楚地的音乐家

  2. “欲采名花遗良友”中,“名花”指的是: A. 贵重的花卉
    B. 普通的花
    C. 野花
    D. 仙花

  3. 诗中的“仙城”象征: A. 现实生活
    B. 理想中的美好生活
    C. 诗人的家乡
    D. 远方的城市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比较邵瑸的《芙蓉》和李白的《月下独酌》,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与友情的思考,但邵瑸更侧重于细腻的情感与自然意象,而李白则更强调豪放的情怀与孤独的哲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美学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