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唐解元墓下作》

时间: 2025-01-06 06:55:32

中丞当代振词源,吊古凭将风雅论。

自昔唐衢惟解哭,只今宋玉与招魂。

人归黄土三生石,时过清明一酒樽。

更辟桃花旧兰若,钟声敲月伴黄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中丞当代振词源,吊古凭将风雅论。
自昔唐衢惟解哭,只今宋玉与招魂。
人归黄土三生石,时过清明一酒樽。
更辟桃花旧兰若,钟声敲月伴黄昏。

白话文翻译:

在当今的时代中,宰相(中丞)振兴了诗歌的源流,凭吊古人时谈论风雅之事。自古唐代的道路上,只有解诗人在哭泣,而如今只有宋玉与招魂相伴。人们归于黄土,似乎经历了三生的轮回,清明时节已过,手中举着酒樽。更开辟桃花林,旧时的兰若寺,钟声敲响月光下的黄昏。

注释:

  • 中丞:唐代宰相的称谓,这里指代当代的宰相。
  • 吊古:凭吊古人,怀念历史。
  • 唐衢:唐朝的道路,象征文学的繁盛时期。
  • 解哭:指解诗人,因其作品而感伤。
  • 宋玉:战国时期的著名诗人,常与“招魂”联系,指代古代文化。
  • 黄土:指坟茔,象征死亡。
  • 三生石:指传说中记载前世今生的石头,寓意轮回。
  • 清明:指清明节,扫墓祭祖之时。
  • 酒樽:酒的容器,象征饮酒作乐。
  • 桃花兰若:桃花常象征美好事物,兰若则为隐士的居所。
  • 钟声:寺庙的钟声,象征宁静与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菼,清代诗人,生于清朝的某个时期,因其作品多以抒情和感怀为主,常常反映个人情感与历史文化的交融。

创作背景:

《暮春唐解元墓下作》创作于清明时节,作者在唐解元的墓前,借以抒发对古代诗人和文化的怀念,表达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古人与现代的对比,展现了对文学传统的追思与怀念。首句提到宰相的振兴,暗示当代文化的复兴,但随后的反转却让人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孤寂与失落。作者通过“解哭”与“宋玉”的对比,表达了对古代诗人悲壮命运的同情。最后两句则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景象,进一步强化了生死的主题。在诗中,桃花与兰若的意象既有美好也有哀愁,钟声敲月则增添了夜晚的静谧,整体上,诗歌在形式与意境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中丞当代振词源:宰相的存在使得诗歌的根基得以振兴。
  • 吊古凭将风雅论:借古人之事,进行文化与风雅的讨论。
  • 自昔唐衢惟解哭:昔日唐代的繁华如今只剩下诗人的哀叹。
  • 只今宋玉与招魂:如今只有宋玉和招魂的文化存在。
  • 人归黄土三生石:人终究归于黄土,生命轮回的哲思。
  • 时过清明一酒樽:清明已过,酒在手中犹如对生命的珍惜。
  • 更辟桃花旧兰若:更开辟出新的桃花、兰若,象征着新的希望。
  • 钟声敲月伴黄昏:在黄昏时分,寺庙的钟声伴随着月光,营造出幽静的氛围。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句式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桃花、兰若等意象的使用,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 拟人:钟声敲月赋予了钟声以生命,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在追忆古人、反思人生、寄托情感中,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及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桃花:象征美好与春天的生机,代表希望。
  • 黄土:象征死亡与归宿,带有沉重的历史感。
  • 清明:寓意祭奠与思念,反映传统文化。
  • 钟声:象征宁静与思考,带有宗教意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中丞”指的是哪一类人物? a) 诗人
    b) 宰相
    c) 农民
    答案:b) 宰相

  2. “人归黄土”的意思是? a) 死亡
    b) 归乡
    c) 旅行
    答案:a) 死亡

  3. 诗中提到的“桃花”象征什么? a) 悲伤
    b) 美好与希望
    c) 结束
    答案:b) 美好与希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夜喜雨》 杜甫

诗词对比:

对比韩菼的《暮春唐解元墓下作》和李白的《静夜思》:

  •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但韩菼更侧重于对文化与历史的思考,而李白则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选》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