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堂留题》
时间: 2025-01-19 19:08: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溪堂留题
作者: 苏轼 〔宋代〕
三径萦回草树蒙,
忽惊初日上千峰。
平湖种稻如西蜀,
高阁连云似渚宫。
残雪照山光耿耿,
轻冰笼水暗溶溶。
溪边野鹤冲人起,
飞入南山第几重。
白话文翻译:
三条小径曲折回环,草木笼罩一片幽蒙。忽然,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峰,令人惊喜。平静的湖面上种稻,就像西蜀的稻田;高阁与云彩相连,宛如水边的宫殿。残雪映照着山峦,光辉灿烂;轻薄的冰层覆盖着水面,显得暗淡而温柔。溪边的野鹤在我面前起飞,飞向南山的几重山峦中。
注释:
- 三径: 指三个小路,形容曲折的山径。
- 萦回: 环绕而回,形容道路的曲折。
- 蒙: 这里指草木繁茂,遮蔽视线。
- 忽惊: 突然感到惊奇。
- 初日: 初升的太阳。
- 平湖: 指平静的湖面。
- 种稻: 种植水稻,体现农业景象。
- 高阁: 高耸的楼阁。
- 连云: 与云相连,形容很高的建筑。
- 渚宫: 水边的宫殿,形容高雅的建筑。
- 残雪: 山顶未融化的雪。
- 光耿耿: 光亮而清晰。
- 轻冰: 薄薄的冰层。
- 暗溶溶: 形容水面看似模糊而温和的样子。
- 冲人起: 向人飞起,表示野鹤的惊动。
- 飞入南山第几重: 飞入南山的第几重山峦,表现山峦叠嶂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的诗歌、词、散文均有很高的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苏轼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概,也有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
《溪堂留题》创作于苏轼在外地游览时,表现了他在自然景观中获得的灵感与感悟。这首诗描绘了山水的秀丽与宁静,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摹,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诗歌鉴赏:
《溪堂留题》是一首描绘山水美景的诗作,展现了苏轼深厚的自然情感与人文关怀。全诗以“三径萦回草树蒙”开篇,瞬间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幽静、宁谧的自然环境,诗中的小径、草木,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接着,诗人用“忽惊初日上千峰”描绘出晨曦初现时的壮观景象,既有视觉上的冲击,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震撼与激动。
在诗的中段,“平湖种稻如西蜀,高阁连云似渚宫”不仅描绘了湖边的稻田和高阁的壮丽,还隐含了诗人对故乡与理想生活的向往。最后的两句则通过描写残雪与野鹤,赋予了景物以生命,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自然景观的描写,又蕴含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苏轼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径萦回草树蒙: 描述幽静的山径,草木茂盛,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忽惊初日上千峰: 初升的太阳照耀千山,给人以惊喜,展现自然的美丽。
- 平湖种稻如西蜀: 湖面上种稻,描绘出一种田园风光,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高阁连云似渚宫: 高阁与云相连,展现出一种高远的意境,仿佛是人间仙境。
- 残雪照山光耿耿: 残雪映照山峦,光芒四射,表现出自然的壮丽。
- 轻冰笼水暗溶溶: 轻薄的冰层覆盖水面,给人以柔和的感觉,展现出冬春交替的美。
- 溪边野鹤冲人起: 野鹤在溪边飞起,表现出自然的灵动。
- 飞入南山第几重: 最后以飞入南山的意象结束,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修辞手法:
- 比喻: “高阁连云似渚宫”,将高阁比作水边的宫殿,形象生动。
- 拟人: “溪边野鹤冲人起”,赋予野鹤以人的动感,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平湖种稻如西蜀,高阁连云似渚宫”,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传达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情感,体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生活的愿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水: 代表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 稻田: 象征丰收与生活的安宁。
- 高阁: 代表人类文明与自然的结合。
- 野鹤: 象征自由与灵动,代表自然生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下列哪一句描绘了初升的太阳? A. 三径萦回草树蒙
B. 忽惊初日上千峰
C. 残雪照山光耿耿
D. 飞入南山第几重 -
填空题:诗中“__连云似渚宫”形容高阁的壮丽。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平湖种稻如西蜀”体现了对农田的描绘。(对/错)
答案:
- B
- 高阁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苏轼《溪堂留题》与王维《山居秋暝》: 两首诗都表现了自然的美,但苏轼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王维则突出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禅意。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苏轼诗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