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陶杂诗十一首
作者: 苏轼
真人有妙观,俗子多妄量。
区区劝粒食,此岂知子房。
我非徒跣相,终老怀未央。
兔死缚淮阴,狗功指平阳。
哀哉亦何羞,世路皆羊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讲述了对于世俗观念的批评。真正有智慧的人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而普通人常常妄加评估。那些建议人们只吃一点米饭的人,根本不知道像子房(张良)那样的伟人是如何成就自己的。我并不是只会赤脚走路的人,心中始终怀有未曾实现的理想。兔子死后,淮阴(指韩信)被束缚,狗的功劳只是在平阳(指平阳公主)面前。哀伤啊,这又有什么可羞愧的呢,世上的道路都是曲折的。
注释
- 真人: 指有智慧的人。
- 妙观: 高明的见解。
- 妄量: 妄自评估、判断。
- 区区: 小小的、微不足道的。
- 粒食: 指吃得很少的食物。
- 子房: 张良,汉初的谋士。
- 徒跣: 只光着脚,形容没有身份地位。
- 终老: 一直到老。
- 兔死缚淮阴: 指韩信被杀的典故,兔子死了,韩信被捉。
- 狗功: 指狗的功劳,形容微不足道的成就。
- 羊肠: 形容道路曲折狭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也有细腻柔和的一面。他的作品反映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和陶杂诗十一首》是在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此时的他面临政治上的挫折与生活上的困顿,心中产生了对世俗的反思与批判,对那些盲目追求物质、缺乏深度思考的人的不满。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异。诗中用“真人”与“俗子”的对立,强调了智慧与庸俗的明显区别。苏轼以“区区劝粒食”来讽刺那些只知眼前利益的人,实际上他们并不理解真正伟大的理想和目标。此外,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如张良和韩信,传达了即使是伟人也有遭遇不公的时刻,反映了苏轼对历史的深思与对人性的关注。最后一句“世路皆羊肠”则表达了对人生道路艰难曲折的感慨,带有一种无奈和悲哀的情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真人有妙观,俗子多妄量。
- 表达了真正聪明的人看透事物,而普通人则只会盲目评估。
-
区区劝粒食,此岂知子房。
- 指责那些只懂得物质生活的人,根本不明白像张良那样的伟人如何成就。
-
我非徒跣相,终老怀未央。
- 自我宣言,自己并不仅仅是一个没有地位的人,心中有着理想与追求。
-
兔死缚淮阴,狗功指平阳。
- 用历史典故警示世人,兔子死后,韩信被拘禁,狗的功劳在于平阳,暗含人生的无常与悲剧。
-
哀哉亦何羞,世路皆羊肠。
- 表达了对人生道路艰难的感叹,虽然感到悲哀,但也并不觉得羞愧。
修辞手法
- 对比: 通过“真人”与“俗子”的对比,突显智慧与愚昧的差距。
- 典故: 引用历史人物的事迹,增强了诗歌的深度和厚度。
- 比喻: “世路皆羊肠”用羊肠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哲思与坚韧。苏轼通过对历史的反思与自我认知,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真人: 代表智慧与理想。
- 俗子: 代表庸俗与短视。
- 兔、狗: 代表历史中的人物与成就,象征着命运的无常。
- 羊肠: 代表人生的坎坷与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在诗中如何看待“真人”和“俗子”?
- A. 两者相同
- B. 有明显区别
- C. 只有“真人”重要
-
诗中提到的“子房”指的是谁?
- A. 韩信
- B. 张良
- C. 刘邦
-
“世路皆羊肠”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悲伤
-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苏轼 vs 陶渊明: 两者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苏轼更关注社会现实,而陶渊明则更倾向于个人的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文学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