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晚眺和邓居仁韵》

时间: 2025-01-19 19:47:02

绿云弥望水迢迢,泽国秋残木未凋。

柳色全迷村市暗,河声直下海门遥。

白门烟雨供凭吊,黄石功名付泬寥。

碧水自流人自去,更谁指点授书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邳州晚眺和邓居仁韵
作者: 孙文焕 〔清代〕

绿云弥望水迢迢,
泽国秋残木未凋。
柳色全迷村市暗,
河声直下海门遥。
白门烟雨供凭吊,
黄石功名付泬寥。
碧水自流人自去,
更谁指点授书桥。

白话文翻译:

远望绿云铺展,水流绵延,
泽国的秋天已然残败,树木却尚未凋零。
柳色迷蒙,笼罩村镇,显得格外阴暗,
河水声直下,遥远的海门听得见。
白门的烟雨中,供人凭吊;
黄石的功名却消逝得无影无踪。
碧水依然流淌,人却逐渐离去,
更有谁来指点,教我如何走上书桥?

注释:

  • 迢迢:形容水流绵延,遥远。
  • 泽国:指水泽广阔的地方。
  • 泬寥:形容空旷而寂寥。
  • 授书桥:比喻接受教育或指引的地方。

典故解析:

“黄石功名”指的是黄石公,寓意高人或隐士,常被用来形容理想和追求。“白门烟雨”则常常引申为思念和怀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文焕,清代诗人,擅长古诗,作品多以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相结合。他的诗常体现出对故乡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邳州,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描绘的秋天景色,暗示着时光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诗歌鉴赏:

《邳州晚眺和邓居仁韵》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致的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理想的反思。诗的开头以“绿云弥望水迢迢”引入,画面宽广,给人一种辽阔的感觉。接着“泽国秋残木未凋”则揭示了秋天的残酷与生命的顽强,带有一丝凄凉的美感。诗中“柳色全迷村市暗”写出了秋天的阴郁,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迷茫与不安。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白门烟雨供凭吊”与“黄石功名付泬寥”展现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理想的失落,表达了一种人生无常、名利渺小的感慨。结尾“碧水自流人自去,更谁指点授书桥”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现了对世事的无奈与对知识的渴求。

整首诗在意境上层层递进,情感深邃,既有对自然的感怀,也有对人生的哲思,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绿云弥望水迢迢:描绘远方的绿云和绵延的水,营造出一种开阔的自然景象。
  2. 泽国秋残木未凋:暗示秋天的凋零与生命的坚韧。
  3. 柳色全迷村市暗:柳色笼罩下的村庄,增添了一种神秘与阴郁之感。
  4. 河声直下海门遥:河水的声音向远方传去,表达诗人对远方的向往。
  5. 白门烟雨供凭吊:在烟雨中,诗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怀旧。
  6. 黄石功名付泬寥:黄石公的理想与追求,已然化为虚无。
  7. 碧水自流人自去:水流不断,人却渐行渐远,象征了人生的无常。
  8. 更谁指点授书桥:对知识渴求的无奈与对理想引导的追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绿云”与“水”,将自然景象与心理状态结合。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颇具对称美感。
  • 拟人:如“河声直下”,赋予河水以听觉。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寻,充满了哲理与思索。

意象分析:

  • 绿云:象征希望与生机。
  • 秋残:代表生命的结束与时光的流逝。
  • 柳色:传达出忧伤与迷茫。
  • 白门烟雨:引发对历史的追忆与思考。
  • 碧水:象征着人生的流动与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泽国秋残木未凋”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生命的脆弱
    b) 生命的顽强
    c) 生命的繁荣

  2. “白门烟雨供凭吊”中“凭吊”指的是什么? a) 追忆
    b) 祭奠
    c) 赞美

  3. 诗的最后一句“更谁指点授书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渴望? a) 财富
    b) 知识
    c) 权力

答案

  1. b) 生命的顽强
  2. a) 追忆
  3. b) 知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春望》——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与孙文焕的《邳州晚眺》均展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杜甫更侧重于国家的命运,而孙文焕则更关注个人的情感与理想的追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