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时间: 2025-01-01 15:05: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病骨难支,鬓云渐薄。
钏松瘦减兰边玉。
夜来双袖不胜寒,无言自倚潇湘竹。
凉影侵帘,啼痕染烛。
寂寥庭院愁萧索。
残灯久伴可怜宵,金钱暗把归期卜。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病痛的骨骼难以支撑,鬓发逐渐稀疏。
手镯和松树的影子在兰花边上显得瘦弱。
昨夜双袖因寒冷而无法承受,默默倚靠着潇湘的竹子。
凉意侵入帘子,泪痕染湿了烛光。
寂寥的庭院里愁苦萧索。
孤灯伴我度过可怜的夜晚,心中默默算计归期。
注释:
- 病骨:指身体因病而虚弱的骨骼。
- 鬓云渐薄:形容头发渐渐稀疏。
- 钏松:钏是手镯的意思,松是指松树,形容形体的消瘦。
- 潇湘竹:潇湘指的是湘江一带,竹子象征着坚韧。
- 凉影:指阴凉的影子,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
- 啼痕:指泪水留下的痕迹。
- 金钱暗把归期卜:用金钱来算计归期,表达对未来的茫然和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于懿,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诗句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诗人通过个人的疾病与孤独,表达了对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踏莎行》是一首富有情感的词作,通过对个人身体虚弱和内心孤独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在暮年时对生命的感悟和对逝去岁月的追忆。开篇以"病骨难支"引入,直接点明了诗人身体的虚弱,紧接着"鬓云渐薄"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伤感。尤其是“夜来双袖不胜寒”,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深夜的寒冷与孤独,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无助。
接下来的景象描写如“凉影侵帘”和“啼痕染烛”,则通过空间的转换,将情感的抒发与环境的描写相结合,进一步加深了孤独的氛围。最后的“残灯久伴可怜宵”与“金钱暗把归期卜”,则是对未来的无奈与不安,展现了诗人对归属感的渴望和对命运的无力感。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病骨难支:表现身体的无力。
- 鬓云渐薄:表达岁月的无情。
- 钏松瘦减兰边玉:手镯和松树的形象,暗示着美丽的消逝。
- 夜来双袖不胜寒,无言自倚潇湘竹:在寒冷中感受到孤独,竹子是坚韧的象征。
- 凉影侵帘,啼痕染烛:环境的寒冷和泪水的交融。
- 寂寥庭院愁萧索:孤独的庭院更显得萧索。
- 残灯久伴可怜宵:孤灯伴随着无奈的夜晚。
- 金钱暗把归期卜:暗示对未来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病骨”隐喻生命的脆弱。
- 拟人:如“凉影侵帘”,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残灯久伴可怜宵”,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体而言,此诗表达了对生命的脆弱、对时间的无情和对未来的迷茫,情感深沉而细腻,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哲理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病骨:象征身体的脆弱,暗示生命的无常。
- 鬓云:象征衰老,时光的流逝。
- 潇湘竹:象征坚韧与孤独。
- 凉影:象征孤寂的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病骨难支”中的“病骨”指的是: A. 健康的身体
B. 疲惫的身体
C. 年轻的身体
D. 强壮的身体 -
“凉影侵帘”中的“凉影”指的是: A. 太阳的光辉
B. 寒冷的影子
C. 温暖的阳光
D. 美丽的风景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两者都表达了对时间和人生的感慨,但李清照的作品更倾向于细腻的情感描写,而于懿的《踏莎行》则更为直接和沉重,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