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黄茅迷远近,不见一人行。
信步未知险,回头方可惊。
路由高顶过,云在半腰生。
落日无栖止,飘飘自问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黄茅岭上旅行的情景。眼前的黄茅草丛生,远近都看不到一个行人。我漫步前行,却不知前方的危险,回头一看才感到惊恐。道路从高处穿过,半山腰上云雾缭绕。落日没有栖息的地方,我飘荡着自问路途的去向。
注释:
- 黄茅:指一种生长在山地的草,色黄,形状细长,常见于黄土高原。
- 信步:随意走,形容漫步而行。
- 未知险:不知前方有危险。
- 回头方可惊:转身回望才感到惊讶和恐惧。
- 高顶:高处的山顶。
- 云在半腰生:指山腰处云雾缭绕,形象生动。
- 落日无栖止:夕阳没有栖息的地方,象征着孤独与无止境的旅程。
- 飘飘自问程:心中随意地询问自己前路的方向,表达出一种迷茫和无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梦阮,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词、诗和散文。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情感丰富,常表达对社会时事的感慨。
创作背景:
《黄罴岭》写于刘克庄的一次旅行过程中,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观察与思考。此时正值南宋末年,社会动荡,士人多感慨身世,诗中流露出一种孤独感和对人生旅途的思考。
诗歌鉴赏:
《黄罴岭》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展现了诗人在黄茅岭上的旅行所引发的思考与感悟。开篇以“黄茅迷远近”引入,点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给人一种幽静而荒凉的感觉,似乎在描绘出一种孤独的心境。诗人漫步在茫茫的黄茅之中,既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也意识到其中潜藏的危险,这种对自然的敬畏感与对人生的思索交织在一起。
“信步未知险,回头方可惊”,这一句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惶恐与迷茫,暗示了人生的道路常常充满不确定性。接着,诗人描绘了高路与云雾的场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象征着人生旅途中的种种变幻。最后的“落日无栖止,飘飘自问程”更是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落日象征着生命的逝去与时光的流逝,诗人对前路的迷茫与不知所措,都在此时得到了集中体现。
整首诗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色描写,更深层地探讨了人生的哲理,表达了对自我存在与未来的思考。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黄罴岭》成为一首富有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的诗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黄茅迷远近:诗人站在黄茅岭,四周茅草丛生,迷失了方向。
- 不见一人行:周围寂静,未见其他行人,突显孤独感。
- 信步未知险:随意漫步,却对前方的危险一无所知。
- 回头方可惊:转身回望时,才意识到潜在的危险,让人惊恐。
- 路由高顶过:道路从高处穿过,暗示旅途的艰难。
- 云在半腰生:山腰处云雾缭绕,增添神秘感。
- 落日无栖止:夕阳没有栖息的地方,象征着孤独。
- 飘飘自问程:心中迷惘,自问前路何在。
修辞手法:
- 比喻:落日象征生命的逝去。
- 拟人:云在山腰生,仿佛有生命。
- 对仗:使用了对仗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黄茅岭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旅途的感慨,反映了孤独与迷茫的人生状态,传达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茅:象征荒凉与孤独。
- 落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云雾:象征神秘与不确定性。
文化内涵:
黄茅岭的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风光,也寄托了诗人对生命、孤独和前路不明的思考,反映了士人在动荡时代中的无奈与思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黄茅”主要指什么? A. 一种树木
B. 一种草
C. 一种花
D. 一种石头 -
诗中“落日无栖止”表明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孤独与无助
C. 期待
D. 满足 -
诗人在黄茅岭上感到的主要情绪是? A. 兴奋
B. 惊恐与迷茫
C. 自信
D. 平静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望岳》: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但更强调壮丽山河与个人的渺小。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描绘山水的宁静,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与刘克庄的孤独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诗经与古诗词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