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雨中督役夜宿水陆寺诗二首》
时间: 2025-01-07 18:25: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子瞻雨中督役夜宿水陆寺诗二首
作者:苏辙
第一首
云气连山雨泻盆,莫投僧舍欲关门。
暂时洒扫宽行役,终夕崎岖入梦魂。
烦热暗消秋簟冷,烝濡未解夜灯昏。
二年游宦多劳苦,何日相従得细论。
第二首
野寺萧条厌客喧,雨披修竹乱纷然。
已因无食聊従仕,深悟劳生不问禅。
未至莫忧明日事,偷闲且就此宵眠。
天明归去芒鞋滑,虽有藤舆懒上肩。
白话文翻译
第一首
山云密布,雨水如盆倾泻而下,别再奔赴僧舍想要关上门。
暂时扫除杂务,宽松地安排工作,整夜在崎岖的梦中行走。
烦热逐渐消散,秋天的竹席变得冰冷,灯火昏暗尚未能解。
两年的游宦生涯充满了辛劳,何时才能聚在一起细细谈论?
第二首
野外的寺庙冷清萧条,厌倦了喧闹的客人,雨水打湿了修竹,纷纷飘洒。
因没有食物,只能暂时从仕途退下,深刻领悟生活的艰辛,已不再问禅理。
未到的事情不用担忧,偷得片刻闲暇就此安稳入睡。
天亮时归去,草鞋滑腻,尽管有藤轿也懒得再扛。
注释
- 云气连山:形容云层密集,连绵的山脉被雨水笼罩。
- 洒扫:指清理、打扫;此处隐喻临时的工作。
- 烦热:指夏日的闷热气候。
- 秋簟冷:秋天的竹席变得冰冷,形容天气转凉。
- 游宦:指在外任职的生活,多为奔波劳碌。
- 萧条:形容环境的冷清与荒凉。
- 修竹:修长的竹子,雨水打湿,形成一种景象。
- 聊従仕:此处意指暂时离开仕途,放下官职。
- 天明归去:指天亮后便返回,反映了归心似箭的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政治家、理学家,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平易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他的诗作不仅有对自然的描绘,还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雨夜中,苏辙作为一名游宦者,寄宿在水陆寺所作,表露了他在艰难生活中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描绘的环境和心境反映了作者对仕途的无奈与对生活的深刻反省。
诗歌鉴赏
苏辙的《次韵子瞻雨中督役夜宿水陆寺诗二首》充满了深厚的哲理与细腻的情感。诗的开篇通过“云气连山雨泻盆”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雨水如盆倾泻而下,形成一种不安与无奈的情绪。接着,诗人用“暂时洒扫宽行役”,表明他在面对生活琐事时的应对态度,虽然工作繁忙,但他仍希望能在梦中寻找片刻的宁静。
在第二首中,诗人进一步展现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反思。“野寺萧条厌客喧,雨披修竹乱纷然”,细腻的景物描写与内心的感受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他对繁杂世事的厌倦及对清静生活的追求。结尾处“未至莫忧明日事,偷闲且就此宵眠”传达出一种洒脱与豁达的生活态度,鼓励人们在纷扰的生活中寻找片刻的安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哲思,展示了游宦生涯中的艰辛与对人生的反思,展现了苏辙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云气连山雨泻盆:描绘了雨势之大,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 莫投僧舍欲关门:表达了对避雨的无奈,强调了身处困境。
- 暂时洒扫宽行役:在临时工作中,试图宽松应对。
- 终夕崎岖入梦魂:夜里难以入眠,梦中也充满了坎坷。
- 烦热暗消秋簟冷:从炎热转向寒冷,反映时间的流逝。
- 烝濡未解夜灯昏:潮湿的环境中,夜灯照明的微弱。
- 二年游宦多劳苦:回顾游宦生涯的辛酸与劳苦。
- 何日相従得细论:期待与友人相聚畅谈,表达对友情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雨泻盆”形象地比喻雨水的倾泻,增强了画面感。
- 对仗:“烦热暗消”“秋簟冷”,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雨夜的细腻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流露,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仕途的感慨,表达了对友谊的向往与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气:象征忧郁的心情与环境的压抑。
- 雨水:象征困扰与无奈。
- 竹席:象征清静、简朴的生活状态。
- 梦魂:代表着对理想与内心渴望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苏辙的《次韵子瞻雨中督役夜宿水陆寺诗二首》主要反映了什么主题?
A. 对官场的热爱
B. 对生活的反思与淡泊
C. 对战争的思考
D. 对爱情的描写 -
填空题
“烦热暗消秋簟冷”中的“秋簟”指的是__。 -
判断题
苏辙在诗中表现出对繁杂生活的厌倦。 (对/错)
答案
- B
- 秋天的竹席
-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