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郡》

时间: 2025-01-06 10:53:13

蜀人不信秦川好,食蔗従梢未及甘。

当道沙尘类河北,依山水竹似江南。

观形随阜饮溪鹿,云气侵山食叶蚕。

犹有道人迎客笑,白须黄袖岂非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蜀人不信秦川好,食蔗従梢未及甘。
当道沙尘类河北,依山水竹似江南。
观形随阜饮溪鹿,云气侵山食叶蚕。
犹有道人迎客笑,白须黄袖岂非聃。

白话文翻译

蜀地的人不相信秦川的美好,他们吃甘蔗时从树梢开始,根本没尝到甘甜的滋味。在路上,沙尘飞扬,景象宛如河北,依山傍水,竹林青翠,犹如江南。观山望水,溪边有鹿饮水,云气缭绕,山中蚕食树叶。这里还有个道人在迎接客人,笑容满面,白须黄袖,这难道不是聃老吗?

注释

  • 蜀人:指四川地区的人,历史上与秦国有过较深的矛盾。
  • 秦川:指的是秦国的土地,寓意广袤而富饶。
  • 食蔗従梢未及甘:比喻只看表面而未能深入了解。
  • 当道沙尘类河北:形容路面沙尘飞扬,像是河北的干燥环境。
  • 依山水竹似江南:描绘了山水竹林的美丽,像江南的风景。
  • 道人:指道教的修行者,通常持有笑容和宽容的态度。
  • :指老子的别称,象征智慧和长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涧翁,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兄长苏轼。苏辙以其诗词、散文和书法著称,风格清新自然,关注社会和人生。

创作背景

《五郡》写于北宋时期,反映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提及的秦川、蜀地等地理环境,表明了诗人对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五郡》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开头两句提到蜀人对秦川的偏见,反映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误解与不了解;而后两句则通过“依山水竹似江南”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诗中通过对比表现出地域的差异,但又将不同的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表现了诗人对美的普遍追求。

整首诗采用对仗的手法,音韵和谐,增添了诗的节奏感。诗末的“道人迎客笑”不仅为全诗增添了人情味,也引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诗中蕴含着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与理解,具有较高的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蜀人不信秦川好:蜀地的人不相信秦川的美好,暗示了对他乡美景的怀疑。
  • 食蔗従梢未及甘:比喻只看表面,没有体验到真正的好处。
  • 当道沙尘类河北:描述行旅中的环境,暗示艰难的旅途。
  • 依山水竹似江南:展现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表现出诗人对江南的向往。
  • 观形随阜饮溪鹿:描绘了山中鹿饮水的安宁场景,体现自然的和谐。
  • 云气侵山食叶蚕:描绘了云雾缭绕、蚕吃树叶的生动场景。
  • 犹有道人迎客笑:表现了人文关怀,道人以笑容迎接客人。
  • 白须黄袖岂非聃:引用老子作为智慧的象征,传达哲理。

修辞手法

  • 比喻与对比:通过对不同地域景象的描绘,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 拟人:自然景象如鹿、蚕等被赋予了生命,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音调和谐,增强了文学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人文关怀的思考,强调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包容,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蜀人:象征地域的偏见与狭隘。
  • 秦川:象征美好与富饶。
  • 云气、溪鹿:自然的和谐美。
  • 道人:象征智慧与生活的哲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辙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2. "蜀人不信秦川好"的意思是?

    • A. 蜀人相信秦川的美好
    • B. 蜀人对秦川的美好持怀疑态度
    • C. 蜀人喜欢秦川的食物
  3. 诗中提到的“道人”象征什么?

    • A. 年轻人
    • B. 智慧与哲理
    • C. 农民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春望》 vs 《五郡》:两者均描绘自然美,前者更关注战争给国土带来的破坏,后者则表现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苏辙集》
  3.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