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墓》
时间: 2025-01-06 11:07: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泉上秦伯坟,下埋三良士。
三良百夫特,岂为无益死。
当年不幸见迫胁,诗人尚记临穴惴。
岂如田横海中客,中原皆汉无报所。
秦国吞西周,康公穆公子。
尽力事康公,穆公不为负。
岂必杀身従之游,夫子乃以侯嬴所为疑三子。
王泽既未竭,君子不为诡。
三良狥秦穆,要自不得已。
白话文翻译
在泉水边上,是秦国的伯父的坟墓,埋葬着三位忠良之士。
这三位忠良及百位壮士,难道是为了无益而死去吗?
当年他们不幸遭遇威逼,诗人至今仍记得他们在墓穴前的惶恐。
岂能如田横那位客居海中之人,在中原地带却得不到任何报答。
秦国吞并了西周,康公和穆公的子孙。
他们尽心尽力地侍奉康公,穆公也没有辜负他们。
难道一定要以死相随,才能表明忠心,孔子却因侯嬴而怀疑这三位忠良。
王泽的水还未干涸,君子不应当使用诡诈。
三良被迫归附于秦穆,实在是无奈之举。
注释
- 秦伯:指秦国的君主,伯是封号。
- 三良士:指三位忠诚之士,可能指历史上著名的忠臣。
- 迫胁:受到威逼和逼迫。
- 田横:指田横,历史上著名的义士,因不愿为汉朝所用而自杀。
- 康公、穆公:秦国的国君,历史上有名的统治者。
- 侯嬴:一个历史人物,可能是对忠良的不信任的象征。
- 王泽:比喻有德行的君子,水未干涸,暗示仍有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晦庵,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苏轼的弟弟。苏辙以诗、文、词俱佳而闻名,尤其擅长散文。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代,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忠诚与背叛的思考,以及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感慨。诗中提到的三良士,可能是历史上对忠臣的追忆和悼念,表达了诗人对忠诚品质的赞美与对不公命运的唾弃。
诗歌鉴赏
《秦穆公墓》是一首充满历史感的诗歌,通过对秦穆公墓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忠良之士的追忆与对现实政治的反思。全诗通过对比“当年不幸见迫胁”的三良士与“田横海中客”的形象,揭示了忠诚与背叛、名誉与生存之间的复杂关系。诗中提到的“王泽既未竭,君子不为诡”,传达出君子应当保持清白与正直的立场,尽管在权力与利益的诱惑下,仍要坚持道德。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的追念,也有对当下的警醒,反映了诗人对忠义精神的推崇与对不公命运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泉上秦伯坟:描写墓地的环境,暗示历史沉重。
- 下埋三良士:埋葬着三位忠良,表现对忠臣的敬重。
- 三良百夫特:强调忠士的数量与价值。
- 岂为无益死:质疑这些忠良之士的牺牲是否有意义。
- 当年不幸见迫胁:回忆他们曾受压迫的情景。
- 岂如田横海中客:对比田横的无奈与忠诚。
- 秦国吞西周:历史背景,暗示权力的更迭。
- 尽力事康公:忠诚的表现与努力。
- 岂必杀身従之游:质疑以死相随的必要性。
- 夫子乃以侯嬴所为疑三子:提到孔子的怀疑,暗示忠诚的复杂性。
- 王泽既未竭:暗示仍有清白的希望。
- 三良狥秦穆:表明三良最终的无奈归附。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历史人物的对比突出忠诚与背叛。
- 隐喻:用“王泽”象征君子的品德。
- 排比:增强诗歌的节奏感与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忠良之士的追忆与赞美,同时对历史中忠诚与背叛的复杂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道德与政治之间矛盾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泉水:象征生命与历史的流逝。
- 坟墓:代表逝去的忠良,承载历史的悲哀。
- 三良士:象征忠诚与牺牲。
- 田横:表示孤独与无奈的忠诚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秦穆公墓里埋的是哪三位忠良士?
- A. 田横
- B. 三良士
- C. 吕洞宾
- 诗中提到的“王泽”象征什么?
- A. 君子的德行
- B. 权力的象征
- C. 忠诚的代名词
- 苏辙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苏辙《秦穆公墓》与杜甫《春望》都反映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苏辙侧重于忠诚与背叛的主题,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两者都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传达出对时代的感慨与对人性深刻的理解。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苏辙传》
以上内容为《秦穆公墓》的综合解析,希望对您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