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
时间: 2025-01-19 13:53:23
岐山之阳石为鼓,叩之不鸣悬无虡。
以为无用百无直,以为有用万物祖。
置身无用有用间,自讬周宣谁敢侮。
宣王没后坟垅平,秦野苍茫不知处。
周人旧物惟存山,文武遗民尽囚虏。
鼎钟无在铸戈戟,宫殿已倒生禾黍。
厉宣子孙窜四方,昭穆错乱不存谱。
时有过客悲先王,绸缪牖户彻桑土。
思宣不见幸鼓存,由鼓求宣近为愈。
彼皆有用世所好,天地能生不能主。
君看项籍猛如狼,身死未冷割为脯。
马童杨喜岂不仁,待汝封侯非怨汝。
何况外物固已轻,毛擒翡翠尾执麈。
惟有苍石于此时,独以无用不见数。
形骸偃蹇任苔藓,文字皴剥困风雨。
遭乱既以无用全,有用还为太平取。
古人不见见遗物,如见方召与申甫。
文非科斗可穷诘,简编不载无训诂。
字形漫汗随石缺,苍蛇生角龙折股。
亦如老人遭暴横,颐下髭秃口齿龉。
形虽不具意可知,有云杨柳贯鲂鱮。
鲂鱮岂厌居溪谷,自投网罟入君俎。
柳条柔弱长百尺,挽之不断细如缕。
以柳贯鱼鱼不伤,贯不伤鱼鱼乐死。
登之庙中鬼神格,锡女丰年多黍稌。
宣王用兵征四国,北摧犬戎南服楚。
将帅用命士卒驭,死生不顾阚虓虎。
问之何术能使然,抚之如子敬如父。
弱柳贯鱼鱼弗违,仁人在上民不怒。
请看石鼓非徒然,长笑太山刻秦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鼓
作者: 苏辙 〔宋代〕
岐山之阳石为鼓,叩之不鸣悬无虡。
以为无用百无直,以为有用万物祖。
置身无用有用间,自讬周宣谁敢侮。
宣王没后坟垅平,秦野苍茫不知处。
周人旧物惟存山,文武遗民尽囚虏。
鼎钟无在铸戈戟,宫殿已倒生禾黍。
厉宣子孙窜四方,昭穆错乱不存谱。
时有过客悲先王,绸缪牖户彻桑土。
思宣不见幸鼓存,由鼓求宣近为愈。
彼皆有用世所好,天地能生不能主。
君看项籍猛如狼,身死未冷割为脯。
马童杨喜岂不仁,待汝封侯非怨汝。
何况外物固已轻,毛擒翡翠尾执麈。
惟有苍石于此时,独以无用不见数。
形骸偃蹇任苔藓,文字皴剥困风雨。
遭乱既以无用全,有用还为太平取。
古人不见见遗物,如见方召与申甫。
文非科斗可穷诘,简编不载无训诂。
字形漫汗随石缺,苍蛇生角龙折股。
亦如老人遭暴横,颐下髭秃口齿龉。
形虽不具意可知,有云杨柳贯鲂鱮。
鲂鱮岂厌居溪谷,自投网罟入君俎。
柳条柔弱长百尺,挽之不断细如缕。
以柳贯鱼鱼不伤,贯不伤鱼鱼乐死。
登之庙中鬼神格,锡女丰年多黍稌。
宣王用兵征四国,北摧犬戎南服楚。
将帅用命士卒驭,死生不顾阚虓虎。
问之何术能使然,抚之如子敬如父。
弱柳贯鱼鱼弗违,仁人在上民不怒。
请看石鼓非徒然,长笑太山刻秦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岐山上的一块石鼓,敲打它却没有声音,表面看似无用,实际上却是万物的起源。身处于无用和有用之间,周宣王的精神却无人敢侮辱。周朝灭亡后,坟墓荒凉,秦国的土地一片苍茫,周朝的旧物只剩山脉,文武的遗民都已沦为囚徒。鼎和钟不再铸造武器,宫殿已经倒塌,稻谷长满了荒地。周宣王的后代四散逃亡,祭祀和宗谱错乱无序。时常有过路人感叹先王的悲哀,缝补窗户,清理桑树。思念周宣王却看不见他,唯有借助石鼓的存在来寄托哀思。那些有用之物皆为世人所喜,天地虽能孕育万物,却无法主宰一切。看看项籍如狼般凶猛,死后尚未冷却便被割为肉干。马童杨喜难道不仁吗?等着封侯并无怨恨。何况外物本就轻易,像是用毛捕捉翡翠的尾巴。唯有这块石头,在此时此刻,因其无用而未被重视。它的形体被苔藓覆盖,文字因风雨而斑驳。遭遇动乱后,正是无用的东西得以保全,而有用的却为太平所夺。古人看不见遗物,犹如见到方召与申甫。文不是科举考察的依据,简编之中不载有训诂。字形模糊,犹如石头的缺口,苍蛇生角,龙折了腿。就像老人遭遇暴风,须发秃落,口齿不全。形虽不全,意思可知,有如杨柳贯穿鲂鱼。鲂鱼岂会厌倦溪谷,自己投网入君的盘中。柳条柔弱,长达百尺,拉之不断,细如丝。以柳条贯穿鱼却不伤,贯穿不伤鱼,鱼乐死。登上庙中,鬼神的法则,赐给女子丰年多黍稌。宣王用兵征伐四国,北方打败犬戎,南方征服楚国。将帅听命,士兵勇猛,对生死毫不在意。问他何种法术能使然,抚之如同儿子般敬重如父。柔弱的柳条贯穿鱼,鱼毫不违忤,仁人在上,民众不生怨恨。请看这石鼓并非徒然,长笑于太山刻下秦的铭言。
注释:
- 岐山: 山名,位于中国陕西省,古代周朝的发源地。
- 石鼓: 指岐山上的石鼓,古代遗物,象征着周朝的历史与文化。
- 周宣王: 周朝的一个重要君主,统治时期国家强盛。
- 鼎钟: 古代青铜器,用于祭祀和烹饪,象征国家的兴盛。
- 鲂鱮: 一种鱼,常见于河流中,象征生存与繁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苏辙以其深厚的诗词功底和高尚的情操著称,提倡文人应关心时政、关注民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周朝衰落的感慨。诗中通过石鼓这一象征,表达了对历史遗物的珍视以及对有用与无用的辩证思考。
诗歌鉴赏:
《石鼓》是一首通过对比的方式,深入探讨“有用”与“无用”的哲理诗。苏辙在诗中通过岐山上的石鼓,象征着那些被世人忽视但却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事物。他用“叩之不鸣”的石鼓,暗示了许多人认为的“无用”,实际上却是历史的见证。诗中提及周宣王与秦朝的对比,表现出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与悲哀。苏辙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古老的周朝遗物,以及随之而来的文明的衰落,显示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他的语言优美且富有哲理,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生动的比喻,使得诗歌不仅具有艺术上的美感,更引发读者对人生、历史、权力与道德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岐山之阳石为鼓:岐山的阳面有一块石头,形似鼓。
- 叩之不鸣悬无虡:敲打它没有声音,像是悬在空中的东西。
- 以为无用百无直:人们认为它没有用,然而它实际上是万物的根源。
- 置身无用有用间:身处于有用与无用之间,反思自我价值。
- 自讬周宣谁敢侮:借周宣王的精神,谁敢轻视我?
- 宣王没后坟垅平:周宣王死后,坟墓荒芜,显现出衰败。
- 秦野苍茫不知处:秦国的土地一片苍茫,失去方向。
- 周人旧物惟存山:周朝的遗物只剩下山脉,象征历史的遗存。
- 文武遗民尽囚虏:文武的后代如今都沦为囚徒,表现出历史的悲哀。
- 鼎钟无在铸戈戟:鼎与钟不再铸造武器,表明国家的衰败。
(后续句子以类似方式解析)
修辞手法:
- 比喻: 石鼓象征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 对比: 有用与无用的对比,展现价值观的冲突。
- 拟人: 用“叩之不鸣”赋予石鼓生命,表达人对历史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石鼓的描述,探讨了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保存。诗人借古物表达对先王的怀念和对现世的不满,强调了对历史遗物的尊重和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鼓: 象征历史的承载,代表无用之物的价值。
- 柳条: 代表柔弱与生机,象征人性与仁义。
- 鲂鱮: 代表生存的渴望,表达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石鼓象征什么?
- A. 有用之物
- B. 历史与文化
- C. 自然景观
-
诗中提到的周宣王是哪个朝代的君主?
- A. 秦朝
- B. 周朝
- C. 汉朝
-
诗中“叩之不鸣”的意思是?
- A. 石鼓有声音
- B. 石鼓无声
- C. 石鼓是乐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苏辙《石鼓》与李白《庐山谣》:两诗都有对历史与自然的思考,但苏辙更注重文化的传承,而李白则强调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融合。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