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岩》

时间: 2025-01-01 16:27:57

金碧千间尽,惟庵免劫灰。

佛归何国去,僧自别峰来。

巨石神鞭至,悬崖帝凿开。

幽寻情未已,木杪夕阳催。

意思解释

瑞岩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金碧千间尽,惟庵免劫灰。
佛归何国去,僧自别峰来。
巨石神鞭至,悬崖帝凿开。
幽寻情未已,木杪夕阳催。

白话文翻译:

整座寺庙金碧辉煌,然而唯有这座庵堂得以免于劫难的灰烬。
佛陀归向何方,僧人却从其他山峰而来。
巨石如同神鞭降临,悬崖被天帝凿开。
我在幽静之处寻觅,心中情怀未曾消逝,而木梢上的夕阳却在催促我。

注释:

  • 金碧: 指金色与碧色,形容华丽的建筑。
  • : 这里指隐居的地方。
  • 劫灰: 指劫难后的灰烬,象征毁灭。
  • 佛归何国: 表达对佛的去向的疑问。
  • 巨石神鞭: 形象地描绘巨石的力量。
  • 悬崖帝凿开: 指自然力量的伟大,像是天帝开凿悬崖。
  • 幽寻: 在幽静地方寻觅,形容一种内心的探索。
  • 木杪: 树梢的意思。
  • 夕阳催: 夕阳的光辉催促时间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用之,号澄江,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诗词,尤以山水诗著称。他的作品多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瑞岩》是在一个寺庙的环境中所作,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以及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诗中涉及的景物和情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探寻。

诗歌鉴赏:

《瑞岩》是一首极具意境的诗作,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开头的“金碧千间尽”描绘了一幅富丽堂皇的寺庙景象,但随即转入“惟庵免劫灰”,暗示着即使是再辉煌的建筑,也难逃劫难的命运。接着,诗人通过对佛与僧的描写,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去向与归宿。

“巨石神鞭至,悬崖帝凿开”传达了自然的伟力和神秘,诗人在这样壮丽的景色中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力量。“幽寻情未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追求,而“木杪夕阳催”则用夕阳的意象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整首诗通过精炼的词句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佛教哲理的思考与对自然美的赞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金碧千间尽: 描绘庙宇的富丽堂皇。
  2. 惟庵免劫灰: 表达庙宇虽美,却难逃劫难,只有小庵得以幸存。
  3. 佛归何国去: 提出对佛陀归处的疑问,引发哲思。
  4. 僧自别峰来: 僧人从不同的地方而来,象征着对信仰的追求。
  5. 巨石神鞭至: 表达自然的力量,巨石像神鞭一样降临。
  6. 悬崖帝凿开: 形象地展示自然的伟力。
  7. 幽寻情未已: 表达对内心情感的探索。
  8. 木杪夕阳催: 用夕阳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 “巨石神鞭”,将巨石比作神鞭,形象而生动。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使得整体结构均衡。
  • 意象: 夕阳、悬崖等意象,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感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与信仰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佛教的敬仰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金碧: 代表华丽与富贵。
  2. : 象征隐居与内心的宁静。
  3. : 代表信仰和追求的目标。
  4. 巨石: 象征自然的力量与神秘。
  5. 夕阳: 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金碧千间尽”所描绘的是什么景象?

    • A. 破败的庙宇
    • B. 华丽的建筑
    • C. 田园风光
    • 答案: B
  2. “僧自别峰来”中的“别峰”指什么?

    • A. 其他山峰
    • B. 与佛教无关的地方
    • C. 寺庙内部
    • 答案: A
  3. 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对自然的赞美与生命的思考
    • B. 对佛教的批判
    • C. 描述战争的残酷
    • 答案: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可以将《瑞岩》与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二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瑞岩》更侧重于佛教哲理的思考,而《鹿柴》则更强调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