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顾石公松花江踏雪寻诗图》
时间: 2025-01-06 08:14: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顾石公松花江踏雪寻诗图
作者:夏孙桐 〔清代〕
皂帽犯寒行。饮马长城。
朔风中酒踏层冰。
莽莽乌稽天似墨,一笑江横。
哀雁咽边声。春到还惊。
壮游何处话承平。
东北风尘回首望,愁煞兰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诗人在寒冷的冬天行走于边疆的情景。他戴着黑色的帽子,骑马经过长城,喝着酒,踏过结冰的河面。苍茫的天空如同墨汁般浓重,他轻轻一笑,江水在眼前流淌。孤雁在边上哀鸣,春天的到来让人感到惊讶。壮游之际,他不禁想起和平年代的美好,回首望去,东北的风尘使他感到忧愁。
注释:
- 皂帽:黑色的帽子,古时常见的行旅者帽子。
- 犯寒行:在寒冷的天气中行走。
- 饮马长城:骑马经过长城,饮马在长城旁的水源。
- 朔风:北风,寒冷刺骨的风。
- 莽莽:形容景色广阔而模糊。
- 乌稽天似墨:形容天空阴沉如墨,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 哀雁咽边声:孤雁在一旁悲鸣,象征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春到还惊:春天的到来让人惊讶,暗示对变化的敏感。
- 壮游何处话承平:壮志游历之际,回忆起安定和平的日子。
- 东北风尘:来自东北的风尘,象征外界的动荡和不安。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夏孙桐,清代诗人,擅长描写边疆风光,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边疆动荡与社会变迁,诗人通过游历与自然的感受,表达对国家安宁的渴望与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浪淘沙·顾石公松花江踏雪寻诗图》不仅描绘了北国冬天的壮丽景色,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诗中首先通过“皂帽犯寒行”勾勒出诗人行走在严寒中的形象,展示了他不畏艰难的豪情。接着,饮马长城的场景不仅让人联想到边疆的壮丽,也暗示了历史的厚重。随着朔风的呼啸,诗人的内心情感愈发复杂,孤雁的哀鸣象征着对过往盛世的怀念与惋惜。
“春到还惊”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惊讶,似乎春天的变化与人世的变迁是密不可分的,春天的美好无法掩盖内心的忧愁。最后,“东北风尘回首望,愁煞兰成”则将整首诗推向高潮,诗人在回首往事时,感受到外界的动乱与不安,愁绪难以平息。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层层递进,情感的表达深刻而细腻,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未来的忧虑。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皂帽犯寒行”:描绘了诗人在寒风中行走的情景,表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 “饮马长城”:长城作为历史的象征,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追溯。
- “朔风中酒踏层冰”:在严寒中饮酒,暗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 “莽莽乌稽天似墨”:深沉的天空象征着诗人的内心感受。
- “一笑江横”:轻松的笑容与江水流动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复杂的情感。
- “哀雁咽边声”:孤雁的悲鸣传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 “春到还惊”:春天的到来让人感到意外,暗示生活的变化。
- “壮游何处话承平”:回忆起往日的安宁,表现出对和平的渴望。
- “东北风尘回首望,愁煞兰成”:表达了对当前局势的忧虑与不安。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天似墨”将天空的颜色与墨汁相提并论,增强了意象的表现力。
- 拟人:将孤雁的声音赋予了情感,使其更具表现力。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如“壮游何处话承平”对“东北风尘回首望”,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意象分析:
- 皂帽:象征着旅行与探索,体现了诗人的勇气与追求。
- 长城:历史的标志,象征国家的防线与文化的传承。
- 春天:生命的复苏与希望,暗示变化与不确定性。
- 孤雁:象征孤独与悲伤,表现诗人对过往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皂帽”是什么颜色的?
- A. 白色
- B. 黑色
- C. 红色
-
“朔风中酒踏层冰”是描绘什么样的场景?
- A. 夏天游泳
- B. 冬天饮酒
- C. 春天赏花
-
诗人对春天的反应是?
- A. 期待
- B. 惊讶
- C. 忧虑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个人情感。
- 《静夜思》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悟。
-
诗词对比:
- 夏孙桐的《浪淘沙》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前者更关注个人情感与历史反思,而后者则侧重于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两者在意象与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主题。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详细介绍清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
- 《古诗词鉴赏》:提供古诗词的赏析与解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