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时间: 2025-01-06 04:17: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作者:苏轼 〔宋代〕
三年枕上吴中路。
遣黄耳随君去。
若到松江呼小渡。
莫惊鸥鹭,四桥尽是,
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
常记高人右丞句。
作个归期天已许。
春衫犹是,小蛮针线,
曾湿西湖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伯固的送别之情。他在床头思念吴中的旅程,特意让黄耳陪伴伯固归去。如果你到松江,记得呼唤小渡,不要惊扰那里的鸥鹭,四座桥旁都是我曾经过的地方。我在辋川图上看着春天的暮色,常常想起高人右丞的诗句。我们约定的归期已经天意所许,而你的春衫依旧是小蛮亲手缝制的,曾经沾湿了西湖的细雨。
注释
- 吴中:指江苏省的苏州一带,风景名胜区。
- 黄耳:可能是指作者的随身侍从。
- 松江:松江区,位于上海,是一处水乡。
- 鸥鹭:指海鸥和白鹭,常出现在水边,象征自然宁静。
- 老子:指的是老子,古代哲学家,常被提及的经典人物。
- 辋川:位于陕西的一个风景名胜区,苏轼曾在此游历。
- 右丞:指的是王安石,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苏轼的好友。
- 小蛮:指的是诗人身边的女子,象征温柔和细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的风格,作品广泛流传,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至黄州期间,身处异乡,心中思念故友,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归期的期待。诗词创作的背景是一个人身处逆境,却能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展现了苏轼深厚的友情和对自然景色的感悟。词的开篇以“枕上吴中路”引入,直接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接着,他通过遣黄耳随行来表达对友人的关心,显示出诗人对细节的关注和情感的细腻。
“若到松江呼小渡”一句,描绘了松江的宁静与美丽,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的期盼。这里的“鸥鹭”意象则象征着自由与宁静,暗示着诗人希望友人顺利归途的祝福。
“辋川图上看春暮”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在此处提到的“高人右丞句”则连接了诗人与文学前辈的情感,显示出他对文学的传承和尊重。
最后几句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结合,春衫的细腻描写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温暖,同时也让人联想到过往的点滴。整首词在离别的悲伤中透出一丝温暖,展现了苏轼豪放而又细腻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年枕上吴中路”:表达了诗人对吴中之路的思念,反映出他在异乡的孤独。
- “遣黄耳随君去”: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希望有随从陪伴他。
- “若到松江呼小渡”:希望友人在松江时能够享受宁静的水乡。
- “莫惊鸥鹭,四桥尽是”:劝诫友人不要打扰自然,表达对自然的珍视。
- “老子经行处”:提到自己曾经走过的地方,增加了情感的厚重感。
- “辋川图上看春暮”:通过自然景色反映内心情感,带有哲理意味。
- “常记高人右丞句”:意指对文学的追求和对友人的思念。
- “作个归期天已许”:表达对重逢的期待和信心。
- “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这句通过细节描写表达了生活的温馨和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自然景色和人情的比喻,展现了诗人的情感。
- 拟人:鸥鹭的描写使自然有了生命,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词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加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整首词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乐观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吴中:象征着故乡和思念。
- 鸥鹭:象征着自由和宁静。
- 春衫:象征生活的温暖和细腻。
- 西湖雨:象征着过往的美好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黄耳”是指什么? A. 一种鸟类
B. 诗人的随从
C. 一种饮料 -
诗中提到的“松江”位于哪个省? A. 江苏
B. 浙江
C. 广东 -
“莫惊鸥鹭”中的“鸥鹭”指的是: A. 海鸥和白鹭
B. 只是一种鸟
C. 诗人的朋友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清照的作品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但苏轼更具豪放之气,而李清照则更为细腻柔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诗词集》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