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铜陵陈公园双池诗
南北檐楹照绿波,濯缨洗耳不须多。
天空月满宜登眺,看取青铜两处磨。
白话文翻译:
南北两侧的檐柱映照着绿波荡漾,洗净衣带和耳朵不需要多言。
天空的月亮圆满,适合登高远眺,看看那青铜的两处磨蹭。
注释:
字词注释:
- 檐楹:指房屋的屋檐和柱子。
- 濯缨:洗净衣带,指在水中洗涤。
- 洗耳:指清耳,形容清静的环境。
- 登眺:指登高眺望。
- 青铜:指铜器,这里可能象征着古老的文化或历史。
典故解析:
“洗耳”这个表达在古代文人中常用,表示一种清静和向往的心境。这里的“青铜”可能指代铜陵的历史,铜陵以其铜矿而闻名,古铜器的磨损也暗示着历史的沉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深邃著称,常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哲学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苏轼晚期,他在铜陵游玩时所作。铜陵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深深吸引了他,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美的赞美及对历史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展示了铜陵陈公园双池的优美景色。开头两句描绘了南北檐楹的倒影与绿波相映成趣,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受。接着提到“濯缨洗耳”,不仅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水的亲近,也隐喻着一种心灵的洗涤与宁静的追求。在这幅美景中,月亮的圆满和适合登高的时机,构成了时间与空间的和谐统一。最后一句“看取青铜两处磨”中,青铜象征着厚重的历史,双池的磨损则引发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历史积淀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历史的思考,展现了他对人生态度的豁达与洒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北檐楹照绿波:南北两侧的檐柱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给人一种清新的视觉体验。
- 濯缨洗耳不须多:在这美景中,洗净衣带和耳朵,暗示着一种对生活的追求与享受。
- 天空月满宜登眺:天空中月亮圆满,正是登高眺望的好时机,诗人寄托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看取青铜两处磨:最后一句引入青铜器,象征着历史的沉淀,暗示历史与自然的交融。
修辞手法:
- 对仗:诗的前两句在结构上形成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将自然景观与心灵的洗净相结合,形成深邃的意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感慨,体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檐楹:象征着建筑与自然的和谐。
- 绿波:代表生机与自然之美。
- 青铜:象征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 月亮:常用来象征美好、圆满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濯缨洗耳”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忧伤
B. 清静
C. 喧闹 -
诗人提到的“青铜”最可能象征着什么?
A. 现代
B. 历史
C. 未来 -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集中于对什么的赞美?
A. 自然和历史
B. 战争
C. 个人成就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这两首诗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及对历史的思考。
诗词对比:
苏轼的《题铜陵陈公园双池诗》和李白的《庐山谣》都展现了自然与历史的结合,但苏轼更侧重于平和的心境,而李白则更显豪放与奔放。
参考资料:
- 《苏轼诗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