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寒玉细凝肤》
时间: 2025-01-17 09:50: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乡子·寒玉细凝肤
作者: 苏轼 〔宋代〕
寒玉细凝肤。
清歌一曲倒金壶。
冶叶倡条遍相识,
净如。
豆蔻花梢二月初。
年少即须臾。
芳时偷得醉工夫。
罗帐细垂银烛背,
欢娱。
豁得平生俊气无。
白话文翻译:
寒玉般细腻的肌肤。
清脆的歌声在金壶中回荡。
冶叶与倡条的情谊早已熟悉,
洁净如同。
二月初的豆蔻花在枝头绽放。
年轻的时光转瞬即逝。
在芳香的时节里偷偷享受醉人的乐趣。
罗帐轻轻垂下,银烛的光影映照在背后,
欢娱。
使我一生的俊逸气质显得无比豁达。
注释:
字词注释:
- 寒玉:形容肌肤白皙细腻,仿佛寒玉般光滑。
- 清歌:指清脆悦耳的歌曲。
- 冶叶倡条:冶叶指美丽的树叶,倡条指柔软的柳条,用以形容相互之间的深厚情谊。
- 豆蔻花:豆蔻的花,象征着青春与美好。
- 须臾:瞬间,转瞬即逝。
- 罗帐:轻薄的帐子,隐喻温柔的环境。
- 银烛:指用银色材料制成的蜡烛,象征华丽与温馨。
典故解析:
- 豆蔻:在古代文学中,豆蔻常用来象征少女的青春和美丽,常与爱情、初恋等情感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作品涵盖诗、词、散文等多种形式,深受后人推崇。他的词风豪放洒脱,情感真挚,常常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南乡子·寒玉细凝肤》创作于苏轼的中年时期,反映了他对青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此时,苏轼在政治上经历了波折,身处逆境,却仍然能够用诗词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展现出个人的旷达与洒脱。
诗歌鉴赏:
《南乡子·寒玉细凝肤》是一首充满青春气息的词作,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欢娱生活的向往。开篇以“寒玉细凝肤”描绘了细腻的肌肤,营造出一种清新、典雅的氛围。接着,清歌声响起,仿佛在渲染一种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诗中的“冶叶倡条遍相识”则传达了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与熟悉,暗示着一种流动的生活状态。
“年少即须臾”一句,充满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苏轼深知年轻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因而倍加珍惜那些欢娱的瞬间。“芳时偷得醉工夫”不仅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享受,也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诗的结尾,“豁得平生俊气无”,更是将作者的洒脱与自信展现无遗,仿佛在告诉读者,纵使岁月流逝,内心的气质与风度依旧闪耀。
整首词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艺术性,既有对青春美好的赞美,也有对生活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深度,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寒玉细凝肤:形容女子肌肤白皙细腻,透出一种清纯之美。
- 清歌一曲倒金壶:清脆的歌声如同酒倒入金壶,描绘出温暖的氛围。
- 冶叶倡条遍相识,净如:美丽的叶子与柳条互相陪伴,彼此熟悉,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 豆蔻花梢二月初:二月初春时节,豆蔻花开始绽放,寓意青春的开始。
- 年少即须臾:年轻的时光转瞬即逝,强调了对青春的珍惜。
- 芳时偷得醉工夫:在这个芳香的时节,偷得片刻的欢愉,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
- 罗帐细垂银烛背:轻薄的帐子垂下,银烛的光影照映,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 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欢娱的生活让人心旷神怡,一生的俊逸气质得以展现。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寒玉”比喻肌肤的洁白细腻。
- 对仗:如“冶叶倡条”与“豆蔻花梢”,形成和谐的音韵。
- 排比:通过排比句式增强了节奏感和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词的中心思想是对青春与美好生活的赞美,表达了对短暂时光的珍惜和对欢娱生活的向往,与此同时也透出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玉:象征着纯洁与美丽。
- 清歌:代表着愉悦的心情与生活的乐趣。
- 豆蔻花:象征青春和初恋的美好。
- 银烛:象征温馨与浪漫的氛围。
这些意象在诗中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出一幅美丽且充满生机的画面,传递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青春的珍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寒玉细凝肤”中的“寒玉”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玉石
- B. 美丽的肌肤
- C. 诗人名
- D. 一种植物
-
词中提到的“豆蔻花”象征什么?
- A. 青春
- B. 友情
- C. 财富
- D. 旅行
-
“年少即须臾”意思是:
- A. 年轻时间长
- B. 年轻时光转瞬即逝
- C. 年轻人都要努力
- D. 年轻人不懂事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诗词对比:
- 苏轼的词与李清照的词相比,苏轼更多表现对生活的豁达态度,而李清照则更为细腻,充满对爱情的缠绵悱恻。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两位词人在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上的不同,各自展现出独特的个性与魅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词集》
- 《宋词三百首》
- 《李清照词选》
- 《古诗词鉴赏入门》
这些书籍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苏轼及其时代的诗词艺术,拓宽对古典文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