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桃溪出世境,竹林居士乡。
中虚秘天韵,外直凌秋霜。
静久世味淡,翠深人意凉。
触目多俗物,见君何日忘。
白话文翻译:
桃溪流出世外桃源,竹林是隐士的家乡。
内心空灵,隐秘着天上的韵味,外在的形象直逼秋霜。
静久了,世俗的味道变得淡薄,翠绿的竹林让人心中凉意渐生。
眼前所见皆是世俗之物,见到你又要何时才能忘却这些呢?
注释:
- 桃溪:指的是流出桃花源的溪水,象征着世外桃源。
- 居士:指隐士,通常指有道德修养的人,生活在山林之中。
- 中虚:内心的空灵、虚静。
- 天韵:指自然界的韵律。
- 凌秋霜:形容外表笔直,如同凌驾于秋霜之上。
- 静久:长时间的安静。
- 世味:世俗的滋味或感受。
- 翠深:深邃的绿色,形容竹林的浓厚。
- 触目:眼前所见之物。
典故解析:
“桃溪”与“世外桃源”相连,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安宁和谐的理想社会。“竹林”则常常与隐士、清高的生活方式相结合,代表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裳,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人风气极盛的时代,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黄裳隐居于东湖时,表达了他对世外桃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尘世繁杂的淡漠。
诗歌鉴赏:
《东湖留题 竹林斋》是黄裳对隐逸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描绘。诗歌通过描写桃溪和竹林,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冷漠。开头两句以桃溪与竹林为意象,构建出一个宁静、和谐的自然环境,反映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接下来的“中虚秘天韵,外直凌秋霜”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意境,表现出一种内心的空灵与外在的刚毅,似乎在强调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后两句则转向现实,表露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淡淡失望与无奈,尽管身处美丽的自然中,眼前的“俗物”却时常让人烦扰。最后一句“见君何日忘”则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人世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邃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桃溪出世境:桃溪流出人世间的桃花源,象征着美好与宁静。
- 竹林居士乡:竹林是隐士的家乡,暗指诗人向往的隐逸生活。
- 中虚秘天韵:内心空灵,蕴含着自然的韵味,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理解。
- 外直凌秋霜:外表笔直高昂,似乎在强调一种不屈的精神。
- 静久世味淡:长久的宁静让世俗的滋味变得淡薄,暗示对世俗的厌倦。
- 翠深人意凉:深邃的竹林带来凉意,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
- 触目多俗物:眼前都是世俗的东西,令人烦扰。
- 见君何日忘:希望能忘却这些世俗之物,表达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通过自然与世俗的对比,加深了主题的表现。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理想隐逸生活的向往,对世俗生活的淡漠与无奈,揭示了人内心的追求与现实的冲突。
意象分析:
- 桃溪:象征着世外桃源,理想的生活环境。
- 竹林:隐士的栖息地,代表清高、超然的生活态度。
- 秋霜:象征着外界的冷峻与内心的坚韧。
- 世味:代表人间的纷扰与琐事,表达对世俗的厌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桃溪象征着: A. 现实生活
B. 理想生活
C. 繁华城市 -
诗中的“中虚秘天韵”主要表达: A. 内心的烦躁
B. 对自然的理解
C. 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
诗中“触目多俗物”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的态度是: A. 喜欢
B. 无所谓
C. 厌倦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竹里馆》
诗词对比:
- 黄裳的《东湖留题 竹林斋》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比,前者表达隐逸生活的艰辛与理想,后者则描绘理想的世外桃源,二者均体现了对自然与理想生活的追求,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鉴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