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阳光方接物,阴蔽已开关。
水落盈虚定,云收去就闲。
菊花窥晓日,松影撼秋山。
滞思可乘兴,一联还解颜。
白话文翻译:
阳光正好照耀万物,阴云也已散去。
水面上的潮起潮落已然稳定,云彩也随之收起,变得悠闲。
菊花在晨光中偷偷探出头来,松树的影子摇曳在秋山之上。
滞留的思绪可以借着兴致而发,一联诗句也自然浮现笑颜。
注释:
- 阳光方接物:阳光正好照耀万物。
- 阴蔽已开关:阴云已经散去,阳光重新照耀。
- 水落盈虚定:水位的涨落已经稳定。
- 云收去就闲:云彩收起,显得悠闲自在。
- 菊花窥晓日:菊花在晨光中悄悄探头。
- 松影撼秋山:松树的影子在秋天的山上摇曳。
- 滞思可乘兴:停留的思绪可以因兴致而发。
- 一联还解颜:一联诗句自然浮现出笑容。
典故解析:
- 菊花:在古代诗词中,菊花常常象征着坚韧和清雅,尤其在秋天盛开,代表着不畏寒风的精神。
- 松影:松树常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在诗中与秋山结合,渲染了秋天的气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裳,宋代诗人,擅长于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秋雨喜霁》创作于秋季,正值雨后初霁,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对秋天的喜悦和对生命的感悟。
诗歌鉴赏:
《秋雨喜霁》是一首描绘秋天雨后景色的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深刻的情感。开头两句“阳光方接物,阴蔽已开关”,描绘了雨后阳光洒满大地的景象,给人一种清新明亮的感觉。接着“水落盈虚定,云收去就闲”,诗人通过水面和云彩的变化,表现了自然的和谐美。后两句“菊花窥晓日,松影撼秋山”,则以菊花和松树的形象,传达出一种生命的坚韧和秋天的悠然。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蕴含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喜悦,展现了宋代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阳光方接物:描绘了阳光洒落的瞬间,生动形象。
- 阴蔽已开关:强调了天气的变化,形成对比,展现出光明的到来。
- 水落盈虚定:水面波动的变化,象征着自然规律的稳定。
- 云收去就闲:云彩的悠然,体现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菊花窥晓日:菊花的生机,象征着希望和生命的力量。
- 松影撼秋山:松树的摇曳,传达出秋天的动态美。
- 滞思可乘兴:思绪的自由流动,体现了诗人的洒脱。
- 一联还解颜:自然的灵感,带给诗人愉悦的心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收去就闲”,形象地比喻云彩的悠然状态。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如菊花“窥”日,松影“撼”山。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雨后秋天的喜悦,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传达出一种乐观和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阳光:象征光明和希望。
- 阴云:代表困难和阻碍。
- 菊花:象征坚韧和高洁。
- 松树:象征高尚和不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阳光方接物”描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菊花窥晓日”中的“窥”字可以理解为:
- A) 观察
- B) 隐藏
- C) 逃避
- D) 迎接
-
诗中表现的心情是:
- A) 忧愁
- B) 喜悦
- C) 愤怒
- D) 沮丧
答案:
- C) 秋天
- A) 观察
- B) 喜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秋兴八首》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秋兴八首》同样描绘秋天的景象,但更侧重于人生的苦涩和感悟。
- 李白的《月下独酌》则以豪放的风格,表达了个人的孤独与对自然的深刻感受。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解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