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吴门管烈妇夫亡殉节词以纪事》
时间: 2025-01-04 10:03:12意思解释
满庭芳 吴门管烈妇夫亡殉节词以纪事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原文展示
镜掩离鸾,弦摧别鹤,千秋彤史留芬。机中锦字,长恨与谁论。一自磨笄人杳,成灰后蝶化罗裙。人间事,依然花月,空馆总无春。夫君。怜彩笔,土埋玉树,雨打黄昏。痛梨花一树,同散朝云。赢得巫箫社鼓,胥江畔岁岁迎神。凭谁画,啼斑满竹,别样管夫人。
白话文翻译
镜子遮住了离合的鸾鸟,琴弦折断了送别的鹤影,千秋的史册留下了芬芳的记忆。机中绣出的锦字,长久以来都不知道和谁诉说我的惆怅。从那磨笄的少女已经杳无音讯,化为灰烬后,蝶影飘舞在罗裙中。人间的事情,依然是花月交替,空荡的馆子里总是没有春天。我的丈夫,你怜惜我的彩笔,埋葬在土里的玉树,雨打在黄昏时分。痛苦的梨花如同一树,随云飘散。赢得巫箫社鼓,胥江边每年都在迎接神明。凭谁来绘制那啼叫的斑竹,别样的管夫人又在何处?
注释
- 镜掩离鸾:镜子遮住了离合的鸾鸟,象征着夫妻离散。
- 弦摧别鹤:琴弦断裂,暗示着别离的哀伤。
- 千秋彤史:千秋的史册,指历史的记载。
- 磨笄:指女孩成长,磨笄是古代女子成年礼。
- 人杳:人已不见,杳无音信。
- 蝶化罗裙:蝶影飘舞,形象地表现了逝去的美好。
典故解析
- 离鸾与鹤:鸾与鹤常被用来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隐喻夫妻之间的离别。
- 梨花:梨花象征着美丽与脆弱,寓意着失去的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0-1700),清代诗人,擅长词作,曾任职官员。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及对历史的感慨,风格细腻且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词写于清代,背景是当时社会动荡,许多家庭因战争破裂,诗人借此表达对失去亲人的哀悼以及对爱情的追忆。
诗歌鉴赏
《满庭芳》是一首充满哀伤与对过往怀念的词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了夫妻离散的痛苦,展现了女性在丧夫后的孤独与无奈。开头的“镜掩离鸾,弦摧别鹤”,直接揭示了因离别而生的哀伤。诗人使用“千秋彤史留芬”来感慨历史的无情与个人命运的悲剧,反映了深厚的历史感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机中锦字,长恨与谁论”,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无限惋惜。接下来的“人杳”与“蝶化罗裙”则用隐喻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爱的消逝,情感愈发深沉。整首词在描绘个人情感的同时,也融入了对社会生活的反思,尤其是对女性命运的关切。
最后,以“凭谁画,啼斑满竹,别样管夫人”收尾,表现了对未来的迷茫与对过往的追忆,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镜掩离鸾:暗示了夫妻之间的离散,镜子象征着现实的无情。
- 弦摧别鹤:琴弦的断裂象征着感情的破裂。
- 千秋彤史留芬:历史的记载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 机中锦字:机绣的锦字,象征着美好的过去。
- 长恨与谁论:心中的惆怅无处诉说。
- 一自磨笄人杳: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少女。
- 成灰后蝶化罗裙:化为灰烬的爱情,依旧美丽的回忆。
- 人间事,依然花月:人生无常,花月轮回。
- 空馆总无春:空荡的房子里没有春天,象征着孤寂与失落。
- 夫君:对丈夫的深情呼唤。
- 怜彩笔:惋惜曾经的诗意。
- 土埋玉树:象征着美好事物的埋葬。
- 雨打黄昏:描绘了凄凉的情境。
- 痛梨花一树:梨花象征着美丽的痛苦。
- 同散朝云:随云而散的过往。
- 赢得巫箫社鼓:描绘迎神的场景,暗示对过往的祭奠。
- 胥江畔岁岁迎神:时间的流逝与对神灵的期盼。
- 凭谁画,啼斑满竹:感慨无人能再描绘这份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例如“镜掩离鸾”暗喻离散的情感。
- 对仗:如“千秋彤史留芬”与“机中锦字”对称,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 拟人:如“雨打黄昏”使自然景物具有人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词围绕着失去与怀念展开,表现了对爱情的深切追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叹。通过细腻的意象与生动的情感,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惋惜和对未来的迷茫。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镜:象征现实的无情。
- 鸾、鹤:象征爱情与忠贞。
- 锦字:代表美好的过往。
- 梨花:象征脆弱与美丽。
- 黄昏:暗示孤独与凄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镜掩离鸾”中的“鸾”象征什么?
- A) 离别
- B) 忠贞
- C) 美丽
- D) 绝望
-
填空题:诗中“痛梨花一树”的“梨花”象征着___。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机中锦字”指的是美好的过去。 (对/错)
参考答案
- A) 离别
- 美丽与脆弱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与《满庭芳》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前者更侧重兄弟情深,后者则集中在夫妻之情上。
- 《如梦令》同样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表达情感的方式更为婉约动人。
推荐书目
- 《清代词选》
- 《陈维崧诗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以上为《满庭芳 吴门管烈妇夫亡殉节词以纪事》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