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青山寻杯渡遗迹》
时间: 2025-01-19 19:51: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庭芳 青山寻杯渡遗迹
作者: 杨玉衔 〔清代〕
我佛尘空,神仙羽化,何曾留迹人间。
空教寻觅,杖履费跻攀。
为爱青青山色,况入胜古木禅关。
杯盘后,斜阳待渡,苍翠殿吟鞭。
前贤。西归事,莲花藉足,草屦承肩。
竟携蠡测海,步乱波烟。
杖锡蓬团何处,凭谁问洞口呼猿。
神鱼蜕,石因望化,杯影待东还。
白话文翻译:
佛教教义在世间是虚空的,神仙们羽化成仙,又何曾留下踪迹于人间?
徒然教人去寻找,走路的杖履费了力气仍然难以攀登。
我因爱慕那青山的颜色,更因走入那胜景中的古木禅关。
酒杯与盘子之后,斜阳在等待渡口,苍翠的殿堂吟歌如鞭。
前贤所留的西归事,莲花托着脚,草屦承载着肩。
竟然要用蠡来测量大海,步行在纷乱的波烟中。
手持锡杖,蓬草团在哪里,凭谁去问洞口的猿声?
神鱼蜕变,石头因望而化,杯影静待东归。
注释:
字词注释:
- 杖履:指手杖和鞋子,象征旅行。
- 青山:青色的山,代表自然的美。
- 禅关:指禅宗的关口或境地,常用来形容冥想和修行的场所。
- 杯盘:酒杯和盘子,象征饮食和聚会。
- 蠡:古代的测量工具,这里比喻试图测量浩瀚的海洋,象征渺小。
典故解析:
- 西归事:指古代文人归隐山林的生活,寻求内心的宁静。
- 莲花藉足:莲花在佛教中象征纯洁和觉悟,指的是高洁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玉衔,清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表现对自然和人生的哲思,常流露出淡泊名利的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人心浮躁之时,诗人借自然景色反映内心的宁静与对超脱的追求。
诗歌鉴赏:
整首诗在意境上充满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然。诗人通过描绘青山和古木,传达出一种心灵的归宿感。诗中“我佛尘空,神仙羽化”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世间名利的淡漠与佛教思想的认同。接着,诗人通过“杖履费跻攀”,表现了对人生道路的艰辛与无奈。然而,青山的美丽和禅关的宁静让他重新振作,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心灵的寄托。
“杯盘后,斜阳待渡”则描绘了一个温暖的场景,仿佛在邀请读者一同享受这份宁静。随着诗句的推进,前贤的归隐与莲花的象征,使得诗人内心的追求愈加明确。最终,诗人在对比自然与人世的同时,反映出自己的无奈与渴望,展现出一种深邃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佛尘空,神仙羽化,何曾留迹人间。
- 表达了对佛教哲学的理解,强调尘世的虚幻,神仙不留迹象。
-
空教寻觅,杖履费跻攀。
- 指出徒劳的寻找与艰难的行走,表现出对人生的无奈。
-
为爱青青山色,况入胜古木禅关。
- 对青山色彩的喜爱与对禅宗的向往,表现出一种心灵的归宿。
-
杯盘后,斜阳待渡,苍翠殿吟鞭。
- 传达出温馨的场景,似乎在邀请人们共享这份宁静。
-
前贤。西归事,莲花藉足,草屦承肩。
- 借用古代文人归隐的典故,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竟携蠡测海,步乱波烟。
- 用蠡测海比喻人力的渺小与自然的浩瀚,表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
杖锡蓬团何处,凭谁问洞口呼猿。
- 寻找归宿和内心宁静的艰难,表现孤独与无助。
-
神鱼蜕,石因望化,杯影待东还。
- 通过神秘的意象,表达对变化的思考与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神鱼蜕”,用以表现变化。
- 对仗:如“杖锡蓬团何处,凭谁问洞口呼猿”,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拟人:如“杯影待东还”,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自然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追求,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自然的美与宁静。
- 禅关:代表内心追求的境地。
- 杯盘:象征生活的简单与快乐。
- 莲花:象征纯洁与觉悟。
- 神鱼:象征变化与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山”象征什么?
- A. 现实生活
- B. 自然的美与宁静
- C. 财富与名利
-
“杖锡蓬团何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A. 渴望社交
- B. 孤独与无助
- C. 对旅行的热爱
-
“前贤。西归事”中的“前贤”是指?
- A. 古代诗人
- B. 现代人
- C. 不明人物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山中问答》 - 王维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满庭芳》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思考,但前者更多的是对乡愁的表达,而后者则是对人生与超脱的哲思。
- 《山中问答》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哲理,类似于“青山寻杯渡”的意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诗词合集
- 《唐诗三百首》 - 经典诗词参考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了解古诗词发展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