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吏部知徐州》
时间: 2025-01-04 10:03: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王吏部知徐州 苏洵 〔宋代〕
东徐三齐之南邻,夫子岂是三齐人。 辞嚣乞静得此守,走兔入薮鱼投津。 徐州胜绝不须问,请问项籍何去秦? 江山雄豪不相下,衣锦游戏欲及晨。 霸王事业今已矣,但有太守朱两轮。 还乡据势与古并,岂有汉戟窥城闉。 论安较利乃公胜,行矣正及汴水匀。
白话文翻译:
东徐是三齐的南邻,夫子您难道是三齐的人吗? 您辞去喧嚣寻求宁静,得到了这个守职,就像兔子逃入深林,鱼儿投入水流。 徐州的胜景绝美不必多问,请问项羽为何离开秦地? 江山的雄伟与豪迈不相上下,您穿着锦衣游戏,希望在清晨之前。 霸王的事业如今已经结束,只剩下太守的红色车轮。 回乡凭借权势与古人并肩,岂有汉朝的戟兵窥视城门。 论安全与利益,您是胜利者,前行吧,正好赶上汴水的平静。
注释:
- 东徐:指徐州。
- 三齐:古代地名,今山东一带。
- 夫子:对王吏部的尊称。
- 辞嚣乞静:辞去喧嚣,寻求宁静。
- 走兔入薮鱼投津:比喻王吏部得到宁静的职位。
- 项籍:项羽,秦末楚汉相争的著名人物。
- 衣锦游戏:穿着华丽的衣服游戏,比喻享受生活。
- 霸王事业:指项羽的霸业。
- 朱两轮:指太守的车,红色车轮。
- 汉戟窥城闉:比喻外来的威胁。
- 汴水:流经徐州的河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苏洵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其诗作亦有特色,风格古朴,内容多涉及政治、社会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洵为送别王吏部赴任徐州而作。诗中表达了对王吏部的祝福和对其赴任徐州的期待,同时也反映了苏洵对时政的看法和对历史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王吏部赴任徐州的描述,展现了苏洵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徐州的赞美。诗中“辞嚣乞静得此守”一句,既表达了王吏部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苏洵对友人品性的了解。“徐州胜绝不须问”和“江山雄豪不相下”则赞美了徐州的自然风光和历史底蕴。最后,苏洵以“论安较利乃公胜”鼓励王吏部,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徐三齐之南邻”:指出徐州的地理位置。
- “夫子岂是三齐人”:询问王吏部是否来自三齐。
- “辞嚣乞静得此守”:描述王吏部辞去喧嚣,寻求宁静的职位。
- “走兔入薮鱼投津”:用比喻说明王吏部得到宁静的职位。
- “徐州胜绝不须问”:赞美徐州的美丽。
- “请问项籍何去秦”:借项羽离开秦地的典故,暗示王吏部的赴任。
- “江山雄豪不相下”:赞美徐州的雄伟。
- “衣锦游戏欲及晨”:形容王吏部享受生活。
- “霸王事业今已矣”:指出项羽的霸业已成过去。
- “但有太守朱两轮”:强调王吏部的地位。
- “还乡据势与古并”:形容王吏部回乡的权势。
- “岂有汉戟窥城闉”:表示没有外来的威胁。
- “论安较利乃公胜”:鼓励王吏部前行。
- “行矣正及汴水匀”:祝愿王吏部顺利。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走兔入薮鱼投津”,用自然景象比喻王吏部得到宁静的职位。
- 典故:如“请问项籍何去秦”,借用历史典故暗示王吏部的赴任。
- 对仗:如“江山雄豪不相下”,通过对仗增强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送别和祝福,通过对王吏部赴任徐州的描述,表达了苏洵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徐州的赞美,同时也体现了苏洵对时政的看法和对历史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如“走兔入薮鱼投津”中的“走兔”和“鱼”,象征宁静和自由。
- 文化内涵:如“请问项籍何去秦”中的“项籍”,涉及历史典故,增加诗歌的文化深度。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苏洵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项籍”是指谁? A. 刘邦 B. 项羽 C. 韩信 D. 张良
- “辞嚣乞静得此守”中的“辞嚣乞静”是什么意思? A. 辞去喧嚣,寻求宁静 B. 辞去职位,寻求安静 C. 辞去繁华,寻求简朴 D. 辞去忙碌,寻求闲适 答案: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苏轼的《赤壁赋》,同样涉及历史典故,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 诗词对比:与杜甫的《登高》对比,两者都涉及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但苏洵的诗更多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时政的看法。
参考资料:
- 推荐书目:《苏洵诗选》,收录了苏洵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思想。
- 文章:《苏洵的诗歌创作与时代背景》,分析苏洵诗歌的创作背景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