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答陈公美四首 苏洵 〔宋代〕
公孙昔放逐,牧羊沧海滨。 勉强听乡里,垂老西游秦。 自顾未为壮,徒为久辛勤。 君子岂必隐,孔孟皆旅人。
白话文翻译:
公孙曾经被放逐,在沧海之滨牧羊。 勉强听从乡里的安排,到了垂老之年西游至秦。 自认为并未达到壮年,只是徒劳地长久辛勤。 君子难道一定要隐居吗?孔孟也都是旅行者。
注释:
- 公孙:指公孙弘,汉代名臣,曾被放逐。
- 放逐:被贬谪或流放。
- 沧海滨:海边。
- 勉强:不情愿地。
- 乡里:家乡。
- 垂老:接近老年。
- 西游秦:指前往秦地(今陕西一带)。
- 自顾:自我反省。
- 未为壮:未达到壮年。
- 徒为:只是。
- 久辛勤:长时间的辛劳。
- 君子:有德行的人。
- 岂必隐:难道一定要隐居吗?
- 孔孟:孔子和孟子,古代儒家代表人物。
- 皆旅人:都是旅行者,指他们周游列国,传播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苏洵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其诗作亦有特色,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洵对友人陈公美的回答,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旅途的感慨和对隐居与游历的看法。苏洵在诗中借用公孙弘的典故,抒发了自己对人生辛劳的感慨,并提出君子不必拘泥于隐居,孔孟也是旅行者的观点,体现了其开放的思想和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公孙弘的典故,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感悟。诗中“公孙昔放逐,牧羊沧海滨”描绘了公孙弘曾经的困境,而“勉强听乡里,垂老西游秦”则反映了诗人自己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人生辛劳的感慨。后两句“君子岂必隐,孔孟皆旅人”提出了一个开放的观点,认为君子不必拘泥于隐居,孔孟也是旅行者,这一观点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感悟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诗词解析:
- “公孙昔放逐,牧羊沧海滨”:借用公孙弘的典故,描绘了公孙弘曾经的困境,以此引出诗人自己的生活状态。
- “勉强听乡里,垂老西游秦”:反映了诗人自己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人生辛劳的感慨。
- “自顾未为壮,徒为久辛勤”: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达到壮年,只是徒劳地长久辛勤的感慨。
- “君子岂必隐,孔孟皆旅人”:提出了一个开放的观点,认为君子不必拘泥于隐居,孔孟也是旅行者,这一观点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修辞手法:
- 借用典故:通过公孙弘的典故,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感。
- 对比:通过对比公孙弘的困境和诗人自己的生活状态,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 反问:通过反问“君子岂必隐”,增强了诗歌的思辨性和开放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关于人生旅途的深刻感悟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诗人通过公孙弘的典故,表达了对人生辛劳的感慨,并提出了一个开放的观点,认为君子不必拘泥于隐居,孔孟也是旅行者,这一观点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意象分析:
- 公孙弘:作为典故人物,象征着困境和挑战。
- 沧海滨:象征着边远和孤独。
- 西游秦:象征着旅行和探索。
- 孔孟:象征着儒家思想和旅行者身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公孙”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A. 公孙弘 B. 公孙龙 C. 公孙瓒 D. 公孙胜
-
诗中的“沧海滨”象征着什么? A. 繁华之地 B. 边远和孤独 C. 战争之地 D. 和平之地
-
诗中的“君子岂必隐”表达了什么观点? A. 君子必须隐居 B. 君子不必拘泥于隐居 C. 君子应该隐居 D. 君子不应该隐居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感慨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 杜甫《旅夜书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诗词对比: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与苏洵《答陈公美四首》:都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感慨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 杜甫《旅夜书怀》与苏洵《答陈公美四首》:都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洵诗集》:收录了苏洵的诗歌作品,是研究苏洵诗歌的重要资料。
- 《宋诗选》:收录了宋代诗人的诗歌作品,是研究宋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宋代文学史》: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是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