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答陈公美四首 苏洵 〔宋代〕
仲尼为群婢,一走十四年。 荀卿老不出,五十干诸田。 顾彼二夫子,岂其陷狂颠。 出处固无定,不失称圣贤。 彼亦诚自信,谁能恤多言。
白话文翻译:
孔子为了教育众人,四处奔波了十四年。 荀子晚年不再出仕,五十岁还在田间劳作。 看看这两位夫子,难道他们陷入了疯狂吗? 他们的行为虽然不定,但仍不失为圣贤。 他们确实自信满满,谁会在意他人的多言呢?
注释:
- 仲尼:孔子的字。
- 荀卿:荀子的尊称。
- 干诸田:在田间劳作。
- 出处:指人的行为和选择。
- 称圣贤:被尊称为圣贤。
- 恤多言:在意他人的言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其诗作亦有深意,此诗通过对孔子和荀子的评价,表达了对圣贤行为和选择的理解。
创作背景: 此诗是苏洵对陈公美的回答,陈公美可能是对孔子和荀子的行为有所质疑,苏洵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圣贤行为的理解和支持,强调了圣贤的行为虽不定,但仍不失其圣贤之名。
诗歌鉴赏:
苏洵的这首诗通过对孔子和荀子的行为进行比较,展现了两位圣贤的不同人生选择和行为方式。孔子为了教育众人,四处奔波了十四年,而荀子晚年则选择在田间劳作,不再出仕。苏洵认为,尽管他们的行为看似不定,但他们的行为都是出于对自我信念的坚持,这种坚持使得他们即使在不同的环境中,仍能保持圣贤的本色。诗中的“彼亦诚自信,谁能恤多言”一句,更是强调了圣贤的自信和对外界言论的不在意,这种态度体现了圣贤的超然和坚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仲尼为群婢,一走十四年。
- 孔子为了教育众人,四处奔波了十四年,展现了孔子的教育热情和不懈努力。
-
荀卿老不出,五十干诸田。
- 荀子晚年不再出仕,五十岁还在田间劳作,体现了荀子的隐逸和务实。
-
顾彼二夫子,岂其陷狂颠。
- 看看这两位夫子,难道他们陷入了疯狂吗?这里是对他们行为的质疑,但苏洵并不认同这种看法。
-
出处固无定,不失称圣贤。
- 他们的行为虽然不定,但仍不失为圣贤,强调了圣贤的行为虽多样,但本质不变。
-
彼亦诚自信,谁能恤多言。
- 他们确实自信满满,谁会在意他人的多言呢?这里强调了圣贤的自信和对外界言论的不在意。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孔子和荀子的行为对比,展现了两位圣贤的不同选择和行为方式。
- 反问:“岂其陷狂颠”是对他们行为的质疑,但苏洵并不认同这种看法。
- 排比:“出处固无定,不失称圣贤”通过排比强调了圣贤的行为虽多样,但本质不变。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强调圣贤的行为虽不定,但他们的行为都是出于对自我信念的坚持,这种坚持使得他们即使在不同的环境中,仍能保持圣贤的本色。诗中的“彼亦诚自信,谁能恤多言”一句,更是强调了圣贤的自信和对外界言论的不在意,这种态度体现了圣贤的超然和坚定。
意象分析:
- 仲尼为群婢:孔子为了教育众人,四处奔波,展现了孔子的教育热情和不懈努力。
- 荀卿老不出:荀子晚年不再出仕,五十岁还在田间劳作,体现了荀子的隐逸和务实。
- 出处固无定:圣贤的行为虽然不定,但仍不失为圣贤,强调了圣贤的行为虽多样,但本质不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孔子为了教育众人,四处奔波了多少年? A. 十四年 B. 二十年 C. 二十四年 D. 三十年
-
荀子晚年选择在田间劳作,不再出仕,这体现了他的什么特点? A. 教育热情 B. 隐逸和务实 C. 超然和坚定 D. 不懈努力
-
苏洵在诗中强调了圣贤的什么特点? A. 行为不定 B. 自信和对外界言论的不在意 C. 教育热情 D. 隐逸和务实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论语》中的孔子言行,展现了孔子的教育热情和不懈努力。
- 《荀子》中的荀子言行,展现了荀子的隐逸和务实。
诗词对比:
- 《论语》中的孔子言行与《荀子》中的荀子言行进行对比,展现了两位圣贤的不同选择和行为方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论语》:了解孔子的言行和教育理念。
- 《荀子》:了解荀子的隐逸和务实。
- 《苏洵集》:了解苏洵的文学成就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