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时间: 2025-01-07 23:29:29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

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

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

问他有甚堪悲处?

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作者: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
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
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
问他有甚堪悲处?
思量却也有悲时,
重阳节近多风雨。

白话文翻译

夜晚的月光洒在楼台上,秋天的香气弥漫在庭院里。
人们欢笑着,来来往往。
是谁在秋天来临时感到凄凉?
正如当年宋玉那样悲伤。

随意地饮酒作乐,歌舞轻松自在。
问他有什么值得悲伤的地方?
细想一下,悲伤的时刻也总是存在,
重阳节近了,风雨也多了。

注释

  • 楼台:指高楼和台阶,象征着高处的景致。
  • 秋香:指秋天的香气,常用来形容丰收的气息。
  • 宋玉:战国时期的著名辞人,因其多愁善感而著称。
  •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通常与登高、赏菊有关,象征长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著名词人和抗金将领。他的词作以豪放、激昂著称,常表达个人的抱负和对国家的忧虑。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庚戌年(公元1210年)的中秋节后,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悟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诗中提到的重阳节与秋天的主题相呼应,展现出一种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词展现了辛弃疾对秋天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事无常的深刻思考。开篇的“夜月楼台,秋香院宇”,通过描绘月光和秋香,营造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接着,诗人转向人们的欢笑与来去,形成对比,暗示着表面的热闹与内心的凄凉。

“是谁秋到便凄凉?”这句引人深思,诗人通过对比宋玉的悲伤,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虽然人们在享受酒宴和歌舞,但内心的悲伤是不可避免的。最后一句“重阳节近多风雨”,更是通过季节的变化,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无常。

整首词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对比手法,情感真挚而深邃,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人生苦短的感伤,展现出辛弃疾作为词人的独特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描绘了夜晚的美丽景色,月光照耀着楼台,秋天的香气弥漫在院子里。
  • 笑吟吟地人来去:人们在这里欢笑、吟唱,气氛轻松愉快。
  • 是谁秋到便凄凉?:提问引出主题,秋天的到来让人感到伤感。
  • 当年宋玉悲如许:提到宋玉,强调历史的悲伤感。
  •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尽管饮酒作乐,似乎一切都是那么轻松。
  • 问他有甚堪悲处?:反问,似乎在质疑人们的悲伤来源。
  • 思量却也有悲时:经过思考,意识到悲伤是存在的。
  • 重阳节近多风雨:重阳节的临近,象征着人生的风雨与不易。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欢笑与凄凉的对比,反映人们内心的复杂情绪。
  • 提问:使用提问引导读者思考,增强诗歌的互动性。
  • 意象:月亮、秋香、重阳节等意象,富有文化内涵,增强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这首词主要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尽管表面上人们欢歌笑语,但内心却难以避免悲伤,反映出人生的复杂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着清冷,反映孤独与思念。
  • 秋香:代表着丰收与成熟,同时也暗示着衰败的开始。
  • 宋玉:作为历史人物,象征着多愁善感的文人形象,表达对往事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重阳节”是哪个农历日期?
    A. 八月十五
    B. 九月初九
    C. 十月初一

  2. 辛弃疾的词风主要被称作:
    A. 清丽
    B. 豪放
    C. 细腻

  3. 诗中提到的宋玉是哪个时期的人物?
    A. 汉朝
    B. 战国时期
    C. 唐朝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辛弃疾的这首词更加强调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出女性对爱情与生活的细腻感受。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反映出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全集》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