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为艺风题双红豆图》

时间: 2025-01-19 20:14:50

珊瑚颗颗泪生春。

珍重采芳人。

天涯心事谁与,易种是愁根。

开玉合,掩金尊。

自殷勤。

东风无据,渺渺佳期,怊怅黄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诉衷情·为艺风题双红豆图
珊瑚颗颗泪生春。
珍重采芳人。
天涯心事谁与,
易种是愁根。
开玉合,掩金尊。
自殷勤。
东风无据,
渺渺佳期,
怊怅黄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泪水如同珊瑚般聚集,珍惜那采花的人。天涯的心事又有谁能知晓,愁苦的根源似乎很容易滋生。花瓣在阳光下盛开,金色的酒坛被轻轻掩盖。我心中虽是殷勤,但东风却无凭无据,渺茫的佳期仿佛在黄昏中变得无比遥远。

注释:

  • 珊瑚:这里指泪水,形容悲伤如泪珠般晶莹。
  • :象征生机与希望,但与“泪”相结合,暗示春天的苦涩。
  • 珍重:珍惜、重视。
  • 芳人:指美丽的女子,常用来形容采花的女子或情人。
  • 天涯:形容遥远的地方,暗示离别或孤独。
  • 愁根:忧愁的根源。
  • 开玉合,掩金尊:形容美酒与美人相映成趣,但又有掩盖之意,表达一种无奈。
  • 殷勤:热切的关怀或期待。
  • 东风:春风,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 佳期:美好的时光或约定。
  • 怊怅:惆怅,忧伤而迷惘的情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孙桐,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与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展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诉衷情·为艺风题双红豆图》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交织,诗人在优美的画作前,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对亲情、爱情的眷恋与无奈。

诗歌鉴赏:

整首词以“泪生春”开篇,立刻引人入胜,展现出一种矛盾的美感。春天是生机盎然的季节,但诗人却用泪水来描绘内心的忧伤,这种反差使得情感更加深刻。接着,诗人珍惜“采芳人”,仿佛在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珍惜,而“天涯心事”则进一步引出了远离与孤独的主题。

“易种是愁根”一句,直指愁苦的滋生与难以根除,揭示了内心深处的无奈与惆怅。后面的“开玉合,掩金尊”则是对美酒与美人之间的比喻,暗示着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

最后的“怊怅黄昏”将整首词定格在一个朦胧而悲伤的时刻,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无法再现的惋惜。整首词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生命的热爱,也有对逝去时光的无奈,成为清代词坛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珊瑚颗颗泪生春:泪珠如同珊瑚般晶莹,暗示春天的美好与内心的伤感。
    2. 珍重采芳人:珍惜那些采花的女子,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3. 天涯心事谁与:在遥远的天涯,内心的忧愁又能与谁分享。
    4. 易种是愁根:愁苦的根源似乎很容易生长,感慨忧伤的无处不在。
    5. 开玉合,掩金尊:美酒与美人相映,却又被掩盖,象征着短暂与无奈。
    6. 自殷勤:我心中虽是热切,但无奈又无法实现。
    7. 东风无据:春风吹来,却无凭无据,暗示着希望的渺茫。
    8. 渺渺佳期:美好的时光似乎遥不可及,让人感到失落。
    9. 怊怅黄昏:在黄昏时分,心中感到深深的惆怅。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泪水比作珊瑚,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如“开玉合,掩金尊”,形成音乐感与节奏感。
    • 拟人:东风被赋予无据的特性,使自然景物更具情感。
  •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春天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了深切的孤独感和愁苦情怀。

意象分析:

  • 珊瑚:象征美丽与脆弱,映射出内心的忧伤。
  • :象征生机与希望,但与泪水结合则显得苦涩。
  • 芳人:美丽的女子,代表着爱与美好的向往。
  • 愁根:象征着内心深处的忧虑与难以割舍的情感。
  • 东风:春风,象征希望与生机,但在这里却充满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诉衷情·为艺风题双红豆图》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夏孙桐
    C) 杜甫
    D) 白居易

  2. “天涯心事谁与”的意思是: A) 远方的心事可以分享
    B) 心事无人知晓
    C) 心事易于表达
    D) 与朋友分享心事

  3. “开玉合,掩金尊”中“掩金尊”指的是什么? A) 美酒被隐藏
    B) 美人的美丽
    C) 春天的花朵
    D) 友情的珍贵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虞美人》

诗词对比:

可以将本词与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比较:

  • 李清照的词更多体现出女性的柔情与细腻,而夏孙桐的词则在表现孤独与愁苦上更为直接。
  • 两者均使用自然意象来渲染情感,但夏孙桐的情感基调更加沉重。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传》
  • 《诗词的情感与意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