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至西湖对月独坐》

时间: 2024-12-29 19:35:20

新秋才见月,湖水散清辉。

林外花初落,池边鸟自飞。

两峰回竹屿,一艇到山扉。

庭际当摇落,怀人应未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新秋才见月,湖水散清辉。
林外花初落,池边鸟自飞。
两峰回竹屿,一艇到山扉。
庭际当摇落,怀人应未归。

白话文翻译:

初秋时节,月亮刚刚升起,湖水荡漾着清辉。
林外的花儿刚刚凋落,池边的鸟儿自由飞翔。
两座山峰环绕着竹林小岛,一只小船驶向山门。
庭院中花瓣随风飘落,思念的人恐怕还未归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新秋”:刚刚进入秋天。
  • “清辉”:月光明亮而清澈。
  • “花初落”:花朵刚刚凋谢。
  • “鸟自飞”:鸟儿自在地飞翔,表现自然的生机。
  • “两峰”:指两座山峰。
  • “竹屿”:竹林的小岛。
  • “艇”:小船。
  • “山扉”:山的入口,象征着某种境界。
  • “摇落”:随风飘落。
  • “怀人”:思念的人。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描绘的场景和情感都与中国传统的山水诗密切相关。山水的意象常常用于抒发个人的情感和思绪,正如唐宋诗人所常用的手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纪元,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山水诗和咏怀诗见长。他的作品往往融情入景,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之间的和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初秋,正是一个思念的季节,湖水与月光的映衬,渲染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可能是因朋友或爱人未归而产生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西湖夜景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思念。首联“新秋才见月,湖水散清辉”描绘了月亮升起时的宁静与美丽,映衬出秋天的清冷。接下来的描述中,“林外花初落”与“池边鸟自飞”相互对比,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与生命的流动,这令诗的画面更加生动。通过“两峰回竹屿,一艇到山扉”,作者不仅描绘出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也暗示了他内心的渴望与期待。最后一句“怀人应未归”直白地表达了思念之情,给整首诗增添了一层悲凉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新秋才见月”:初秋的夜晚,月亮刚刚升起,象征着新的开始。
  • “湖水散清辉”:湖面反射着清亮的月光,描绘出一幅宁静的夜景。
  • “林外花初落”:树木外的花朵开始凋谢,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池边鸟自飞”:展现出生命的活力与自由,形成对比。
  • “两峰回竹屿”:山峰环绕着竹岛,增添了自然的层次感。
  • “一艇到山扉”:小舟驶向山的入口,寓意着对某种境界的追求。
  • “庭际当摇落”:庭院中的花瓣随风飘落,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 “怀人应未归”:直白表达了对思念之人的渴望与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月光比作清辉,展现出其明亮与清澈。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拟人:鸟自飞,赋予鸟儿以自由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美丽的夜晚对亲人或朋友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而细腻,结合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象征清静与思念。
  • “湖水”:代表宁静与反射内心的情感。
  • “花”:象征生命的短暂与易逝。
  • “鸟”:象征自由与生命的活力。
  • “山”:代表一种精神的归属与探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新秋才见月”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孤独
    • C. 忧伤
      答案:B
  2. “池边鸟自飞”中的“鸟”象征什么?

    • A. 思念
    • B. 自由
    • C. 生命的脆弱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怀人应未归”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 A. 期待
    • B. 失落
    • C. 幸福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苏轼《水调歌头》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对比纪元的这首诗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月亮的赞美与思念之情,但纪元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两者在情感的表达上各有千秋,呈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诗经与汉乐府》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辞典》
  • 《古代文学与现代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