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游南山过陈公立后亭作)》

时间: 2025-01-06 09:56:15

足力穷时山已晦。

却上轻舟,急棹穿沙背。

云影渐随风力退。

一川月白寒光碎。

唤客主人陶谢辈。

拂石移尊,不管游人醉。

罗绮丛中无此会。

只疑身在烟霞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蝶恋花(游南山过陈公立后亭作)

足力穷时山已晦。
却上轻舟,急棹穿沙背。
云影渐随风力退。
一川月白寒光碎。

唤客主人陶谢辈。
拂石移尊,不管游人醉。
罗绮丛中无此会。
只疑身在烟霞外。

白话文翻译:

在力气用尽的时候,山色已渐渐暗淡。
我只好上了轻舟,急忙划桨穿过沙洲。
云影慢慢地随着风的力量而退去。
一片月光洒在水面,寒光碎裂。

我呼唤朋友和主人,像陶渊明和谢安那样。
拂去石头上的酒杯,不在乎游人是否喝醉。
在这罗绮的花丛中,没有这样的聚会。
只疑我身在烟霞之外。

注释:

  • 足力穷:指疲惫至极,力气已尽。
  • 山已晦:山色已经变得模糊不清。
  • 轻舟:小船,轻便的船。
  • 急棹:急速地划桨。
  • 云影:云的影子。
  • 一川月白:一片水面上的月光明亮。
  • 寒光碎:寒冷的光线在水面上反射,像碎片一样。
  • 唤客:邀请朋友。
  • 陶谢辈:指陶渊明和谢安等文人雅士。
  • 拂石移尊:拂去石头上的酒杯,表示不计较饮酒。
  • 罗绮丛中无此会:在这华丽的花丛中,竟没有这样的聚会。

典故解析:

  •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以隐逸生活和田园诗著称,体现了一种对自然的热爱。
  • 谢安:东晋官员、诗人,因其隐逸和高雅的品位被后人推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清新脱俗、意境悠远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山水风光,抒发个人情怀,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游历南山的途中,表达了诗人在面对自然景色时的闲适与恬淡心境,同时也反映了对高洁文人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蝶恋花》是李弥逊描绘自然与人情交融的一首佳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感悟。首联“足力穷时山已晦”开篇即以疲惫的状态与暗淡的山色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一种无奈与落寞。但随即转入对自然的描写,船行水上,划桨声急促,云影随风而退,月光洒下,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诗中对陶渊明、谢安等文人雅士的提及,既表达了对他们隐逸生活的羡慕,又暗示了诗人与朋友的相聚,增添了人文气息。

整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对仗工整的结构,充满了音乐感,使得意境更加深远。最后两句的“罗绮丛中无此会”与“只疑身在烟霞外”更是将诗意推向高潮,表达了对美好人际关系的渴望与对尘世纷扰的超脱。整首诗如同一幅山水画,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宁静,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足力穷时山已晦:在体力耗尽之时,山的轮廓已经变得模糊,描绘了游历中的疲惫感。
  2. 却上轻舟,急棹穿沙背:转而上船,急忙划桨,体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的积极态度。
  3. 云影渐随风力退:云的影子随着风力渐渐消散,营造出一种动感与变化。
  4. 一川月白寒光碎:映衬出水面上的月光,寒冷的光线在水面上闪烁,展现出清冷的美。
  5. 唤客主人陶谢辈:呼唤朋友与主人,提及文人雅士,增添了人文氛围。
  6. 拂石移尊,不管游人醉:不在乎饮酒的陶醉,表现出一种洒脱与自然。
  7. 罗绮丛中无此会:在美丽的花丛中却没有这样的聚会,流露出一种失落。
  8. 只疑身在烟霞外:似乎置身于烟霞之外,营造出一种超脱的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寒光碎”比喻水面上的月光,形象生动。
  • 拟人:将云影描述为“随风力退”,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全诗多处采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反映了对高洁生活的追求与对世俗的超然,展现了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自然的力量与宁静。
  • :象征人生的旅途与探索。
  • :象征清冷与孤独。
  • :象征人际交往与欢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文人雅士是哪两位? A) 李白和杜甫
    B) 陶渊明和谢安
    C) 苏轼和辛弃疾

  2. “云影渐随风力退”中的“云影”指的是什么? A) 云的形状
    B) 云的影子
    C) 云的颜色

  3.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失落与悲伤
    B) 宁静与超脱
    C) 兴奋与快乐

答案:

  1. B) 陶渊明和谢安
  2. B) 云的影子
  3. B) 宁静与超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陶渊明)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与李弥逊的《蝶恋花》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李白更显豪放,李弥逊则更显细腻与沉静。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传记》
  • 《古诗词精华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