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苏粹之发干见赠 其一》

时间: 2025-01-06 10:21:32

颓龄知有几,谁复问行藏。

散策苍林静,抛书白昼长。

相呼山鸟聚,自落涧花香。

此地无车马,真成物我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颓龄知有几,谁复问行藏。
散策苍林静,抛书白昼长。
相呼山鸟聚,自落涧花香。
此地无车马,真成物我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自然的向往。年纪渐长,我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时光,但又有谁会问我人生的去向和归宿呢?我漫步在幽静的苍翠森林中,抛开了书本,享受着这悠长的白昼。山鸟在我呼唤下聚集在一起,溪涧中的花香自然地飘散开来。在这个地方没有车马的喧嚣,我真心感受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注释:

  1. 颓龄:指年老的状态,感到衰老的年纪。
  2. 行藏:指人的行踪和隐居,常用于哲思和人生方向。
  3. 散策:随意地走动、散步。
  4. 苍林:指苍翠的树林。
  5. 抛书:放下书本,象征放弃世俗的繁忙与思虑。
  6. 自落涧花香:自然地散发出溪流边花的香气。
  7. 物我忘:物我两忘,指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忘却自我。

典故解析:

“物我两忘”意为在某种境界中,个体与外物的界限模糊,常用以形容心灵的宁静与自在。在道教和禅宗中,这种境界被视为一种理想的精神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弥逊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著称。生于动荡的时代,他的诗歌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诗人晚年,正值对人生的思考与归属感的追寻。诗人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表达了对尘世喧嚣的逃避与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诗歌鉴赏:

李弥逊的《次韵苏粹之发干见赠其一》是一首表达对于老年生活的感慨与对自然宁静生活向往的诗。诗中,诗人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个静谧的自然场景,展现了他在岁月流逝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宁静。开头两句“颓龄知有几,谁复问行藏”,诗人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抒发了对年岁的思索,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与淡漠。这种情感在后面的描写中得到了升华,诗人漫步于苍翠的森林,感受着自然的静谧,抛开书本,享受悠长的白昼,表明他对物质生活的放下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诗中“相呼山鸟聚,自落涧花香”一联,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鸟儿因呼唤而聚集,花香自然而然散发,生动描绘了自然的生机与诗人的愉悦心境。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正是诗人追求“物我两忘”境界的体现。最后一句“此地无车马,真成物我忘”则是诗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向往与珍惜,表达了他在喧嚣尘世之外,所获得的精神慰藉与自由。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思考,是一首典雅而富有哲理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颓龄知有几,谁复问行藏”:对岁月的感叹,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暗示人生的孤独。
  2. “散策苍林静,抛书白昼长”:描绘了诗人散步于安静的森林中,放下书本,享受悠长的时光,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
  3. “相呼山鸟聚,自落涧花香”: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鸟儿聚集与花香四溢,突显自然之美。
  4. “此地无车马,真成物我忘”:强调自然环境的宁静,使人忘却尘世的烦扰,达到心灵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老年比作“颓龄”,传达出时间的无情。
  • 拟人:“相呼山鸟聚”,使山鸟生动,体现自然的灵气。
  • 对仗:如“散策苍林静,抛书白昼长”,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人生的思考,体现出诗人对物质世界的超脱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苍林: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生机,代表诗人所追求的和平与安宁。
  2. 山鸟:象征自由与灵动,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3. 涧花香:寓意自然的美好与芬芳,传递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4. 车马:象征世俗的喧嚣与繁忙,反衬出诗人对安静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颓龄”指的是: A. 年轻
    B. 年老
    C. 青春
    D. 活力

  2. “相呼山鸟聚”中的“呼”字表现了: A. 田园生活
    B. 自然的宁静
    C. 诗人与自然的交流
    D. 车马的喧嚣

  3. 诗人所追求的境界是: A. 物我两忘
    B. 追名逐利
    C. 争名夺利
    D. 追求权力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同样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感慨,但更加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之美,但更侧重于孤独和内心的宁静,与李弥逊的“物我两忘”相呼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弥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