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马参议观国从辟刘太保》

时间: 2025-01-19 19:56:51

伏波老自厌壶头,壮志诸孙凛未休。

稍喜烽烟从绝塞,即闻貔虎静中州。

先声早已传推毂,婉画聊烦佐运筹。

好去刘公书一纸,无忘老子上南楼。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送马参议观国从辟刘太保

作者: 叶梦得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伏波老自厌壶头,壮志诸孙凛未休。
稍喜烽烟从绝塞,即闻貔虎静中州。
先声早已传推毂,婉画聊烦佐运筹。
好去刘公书一纸,无忘老子上南楼。

白话文翻译:

老将军伏波(指伏波将军)自己已经厌倦了喝酒,壮志未酬的几位孙子仍然精神抖擞。
稍微高兴的是,战火从遥远的边塞传来,听说中原的猛兽(比喻敌人)已经安静了下来。
早已传出先声,准备着推进的号角,恳请您绘制战图来辅助军议。
希望您能带上刘公的一封信,别忘了老夫在南楼上的情意。

注释:

  • 伏波:指伏波将军,常用以象征老将军。
  • 壶头:指酒壶,表明老将军对酒的厌倦。
  • 壮志:指壮志未酬的年轻人,诗中指代诗人的后辈。
  • 烽烟:指战争的烟火,象征战乱。
  • 貔虎:比喻敌人,指代中原的动荡局势。
  • 推毂:推车,象征发号施令。
  • 婉画:恳请绘制的图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梦得(1077年-1138年),字惟道,号湘山,晚号醉吟生,南宋诗人,政治家,文学家。其诗风格清新脱俗,融入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国家动荡,诗人以送别的形式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关心与对后辈的期望,同时也流露出对老将军的敬仰与祝福。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遵循了古典诗词的韵律,内容上则体现了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寄托。诗的前两句通过描绘伏波将军的淡然与后辈的雄心,表现出一种时光的流逝和对理想的追求。后面几句则通过战争的隐喻,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与对和平的渴望。

诗人通过“烽烟”与“貔虎”的意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敌人的威胁,进一步引出对军事策略的思考。最后一句“无忘老子上南楼”则是情感的升华,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与对后辈的叮嘱,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伏波老自厌壶头:老将军感到厌倦,暗示他经历了太多的风雨与战斗。
  2. 壮志诸孙凛未休:后辈们的壮志未曾停歇,传达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
  3. 稍喜烽烟从绝塞:虽然战事频繁,但有些欣慰的是边塞的烽烟带来消息。
  4. 即闻貔虎静中州:中原的局势趋于平静,暗示战斗的结果。
  5. 先声早已传推毂:军事动态已经开始,准备进攻。
  6. 婉画聊烦佐运筹:请求后辈绘制战图,协助指挥。
  7. 好去刘公书一纸:希望能带上书信,寄托情感与期待。
  8. 无忘老子上南楼:表达对自己的思念与对后辈的期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貔虎”比喻敌人,形象生动。
  • 对仗:句子结构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国家局势的关心、对年轻人的期望以及对故土的眷恋,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历史的思考。

意象分析:

  • 伏波:象征忠诚与勇气。
  • 烽烟:代表战乱与动荡。
  • 貔虎:象征敌人,暗示战争的危险。
  • 南楼:象征故乡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伏波”指的是: A. 一种酒
    B. 老将军
    C. 战争
    D. 年轻人

  2. “烽烟”主要象征: A. 和平
    B. 战争
    C. 自然灾害
    D. 生活

  3. 诗中提到的“刘公”是指: A. 诗人
    B. 老将军的孙子
    C. 一位权臣
    D. 战争中的敌人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破碎的忧虑,但更多侧重于个人的失落与悲伤。
  • 李白《将进酒》:则强调豪情万丈,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乐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文学大系》
  • 《叶梦得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