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虏酋复过河王师出讨》

时间: 2025-01-17 09:52:43

羽檄初徵天下兵,误惭一阵守王城。

秦兵出项终何得,汉将征辽会扫平。

便遣幽燕驱号令,久怜河洛污膻腥。

书生岂解论几事,讵信平凉有劫盟。

意思解释

虏酋复过河王师出讨

作者: 叶梦得 〔宋代〕

原文展示:

羽檄初徵天下兵,误惭一阵守王城。
秦兵出项终何得,汉将征辽会扫平。
便遣幽燕驱号令,久怜河洛污膻腥。
书生岂解论几事,讵信平凉有劫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开头提到,传令号召天下的军队,误以为能保卫王城。秦军出征最终又能得到什么,汉将征讨辽东最终会扫清敌人。于是便派遣幽燕的军队发出号令,长久以来对河洛地区的污浊和腥气感到怜悯。书生怎么能理解这些事情,又怎能相信平凉有劫掠的盟约呢?

注释:

  • 羽檄:古代的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用竹子或木片制作,通常用于军事上发布命令。
  • 王城:指当时的都城或重要城市。
  • 秦兵出项:指秦国的军队出征,项此处可能指代某个地名。
  • 幽燕:古代指代今河北一带,通常与北方的民族或地区有关。
  • 河洛:指的是黄河与洛河流域,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和政治中心。
  • 书生:泛指文人或读书人。

典故解析:

  • 平凉:古地名,今甘肃省平凉市,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军事和文化区域。
  • 劫盟:指强盗或敌对势力之间的约定,具有负面含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梦得(1070年-1135年),字汝弼,号香涛,晚号梦得,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及文学家。他的诗歌多描写历史、战争和个人情感,风格深沉而具有历史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面临外敌入侵和内忧外患之际。诗人通过历史典故和当时的政治现实,表达对国家困境的深切关注和忧虑。

诗歌鉴赏:

叶梦得的这首《虏酋复过河王师出讨》通过对战争和政治现实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开头的“羽檄初徵天下兵”表明了诗人对战争的期待与无奈,然而随之而来的“误惭一阵守王城”则显示出对现实的失落与悲观。历史的回顾使得诗人对秦汉时期的战争成败感慨万千,结合当下的社会状况,表达了对国家现状的不满。

诗中“久怜河洛污膻腥”一句,描绘了河洛地区因战争而产生的血腥气息,表现出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而最后两句则以“书生”自谦,表明自己作为文人对政治军事事务的无力和无奈,反映出知识分子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的困惑。

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深邃,历史与现实交织,展现了诗人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历史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羽檄初徵天下兵:传令号召军队,表明战事的紧急。
  2. 误惭一阵守王城:对守城的无奈和羞愧。
  3. 秦兵出项终何得:对秦军出征结果的怀疑。
  4. 汉将征辽会扫平:对汉将征讨辽东的信心。
  5. 便遣幽燕驱号令:指派北方军队发号施令。
  6. 久怜河洛污膻腥:对战争后果的悲痛和同情。
  7. 书生岂解论几事:自谦对政治军事的不理解。
  8. 讵信平凉有劫盟:对平凉地区动乱的质疑。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羽檄”与“号令”形成对仗,增强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污膻腥”形容战争带来的惨状,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现实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的深切忧虑和对战争苦难的同情,传达出对和平的渴望。

意象分析:

  • 羽檄:象征号召和战争的信号。
  • 王城:象征国家的中心和安全。
  • 河洛:象征着历史沉淀的文化与血腥的冲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羽檄”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军事信号工具
    C. 书籍

  2. “久怜河洛污膻腥”意指什么? A. 对战争的赞美
    B. 对战后惨状的同情
    C. 对河洛地区的喜爱

  3. 诗中“书生”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A. 军人
    B. 文人
    C. 商人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安石《登飞来峰》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痛苦与忧虑,但更侧重于个人的感受和家国情怀;而叶梦得则关注于历史和现实的交融,展现出更为复杂的社会背景。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相关历史书籍和研究论文,涉及南宋时期的社会政治与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