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顺昌刘节使》

时间: 2025-01-06 06:59:59

四海胡尘久未清,遥闻苦战有奇兵。

妖氛尽扫人谁敌,捷奏初传我亦惊。

授钺已欣传帝泽,挥戈终见静王城。

轩台固有英灵在,更遣将军得令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海胡尘久未清,
遥闻苦战有奇兵。
妖氛尽扫人谁敌,
捷奏初传我亦惊。
授钺已欣传帝泽,
挥戈终见静王城。
轩台固有英灵在,
更遣将军得令名。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四面八方的胡人之尘,已经很久没有被清理干净,
遥远的地方听说苦战中出现了奇妙的兵器。
妖邪的气氛尽数被扫除,谁还能与我为敌呢?
捷报刚刚传来,我也感到惊讶。
我欣然接受了皇帝的恩泽,
挥舞着武器,终于看见了宁静的王城。
轩台上依旧有英杰的灵魂在,
更要派遣将军去获得名声。

注释:

  • 胡尘: 指外族的侵扰与战乱。
  • 奇兵: 指出乎意料的、极具威力的兵器。
  • 妖氛: 指敌方的邪恶气氛。
  • 捷奏: 指迅速传来的胜利消息。
  • 授钺: 赐予武器,表示接受皇帝的恩宠。
  • 静王城: 指安定的王城。
  • 轩台: 指高台,古代帝王或将领的所在地。
  • 英灵: 英勇的英雄的灵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梦得,字复初,号饮冰,宋代著名诗人、词人及政治家,曾任职于多地,精于诗词,风格清新。其诗作常描写战事、家国情怀,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北方民族侵扰,国家面临重大挑战之际。诗人寄托对国家的期待与对将领的赞美,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和平、渴望胜利的心声。

诗歌鉴赏:

《寄顺昌刘节使》是一首表现国家安危、战争胜利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战事的描绘,表达了对胜利的期待和对将领的赞美。开篇“四海胡尘久未清”便道出了战乱的严重性,接着“遥闻苦战有奇兵”则让读者感受到一丝希望,暗示在苦战中出现的转机。第三句“妖氛尽扫人谁敌”展现了信心的增强,强烈的自信感染着读者,仿佛看到敌人已无立足之地。随着“捷奏初传我亦惊”,诗人将个人情感融入国家大义中,表现出对胜利消息的惊喜。

后半部分,诗人自豪地提到“授钺已欣传帝泽”,表达接受朝廷恩宠的喜悦,而“挥戈终见静王城”则象征着胜利的到来,国家的安宁已在眼前。最后两句提到“轩台固有英灵在”,不仅缅怀了历史上为国捐躯的英雄,也昭示着将来将有更多的将领能够获得荣誉与赞誉。整首诗情感激昂,充满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许和对英雄的敬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四海胡尘久未清: 形象描绘了四面八方的外敌侵扰,百姓苦难,战乱频仍。
  2. 遥闻苦战有奇兵: 遥远的消息传来,战斗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有力武器,象征着希望。
  3. 妖氛尽扫人谁敌: 胜利气氛消散了敌人的阴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
  4. 捷奏初传我亦惊: 胜利的消息传来,诗人感到惊喜与振奋。
  5. 授钺已欣传帝泽: 诗人自豪地接受了皇帝的恩宠,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
  6. 挥戈终见静王城: 武器挥舞,象征着胜利,安宁的王城终于在望。
  7. 轩台固有英灵在: 铭记历史上为国捐躯的英烈,表达对英雄的敬仰。
  8. 更遣将军得令名: 希望未来的将领也能获得荣誉,传承光辉的历史。

修辞手法:

  • 对仗: “授钺”与“挥戈”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诗人对战争的思考。
  • 排比: 通过“妖氛尽扫”“捷奏初传”等排比手法增强诗歌的气势。

主题思想:
全诗旨在表达对国家安宁的渴望,对将领战功的赞美,以及对英雄精神的崇敬,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民族情绪。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胡尘: 象征外敌的侵扰,代表国家的危机。
  • 奇兵: 代表希望与转机,象征着胜利的可能性。
  • 妖氛: 代表敌人的邪恶,与胜利形成反差。
  • 静王城: 代表国家的安宁与和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胡尘”指的是什么? A. 和平
    B. 外敌的侵扰
    C. 战争的胜利
    答案: B

  2. 诗人对“奇兵”的态度是怎样的? A. 失望
    B. 希望
    C. 忽视
    答案: B

  3. “挥戈终见静王城”意味着什么? A. 战争的失败
    B. 国家安宁的到来
    C. 将领的逃跑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叶梦得的这首诗更集中于对战争的描绘和对将领的赞美,而杜甫则通过家庭与国家的对比,表达了对国破家亡的深切感慨。两首诗虽有不同的角度,但同样展现了对国家未来的关切与希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叶梦得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