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余春慢 芍药开时忆丰台女子曼殊 见陈作霖《国朝金陵词钞》》

时间: 2025-01-14 15:29:18

焚尾花繁,曼殊仙迹,丰台春色如许。

红遮香径,碧绕阑干,当日娇柔堪拟。

想一代词人,千秋佳丽。

消受最怜伊,吟肩试倚。

翠巾新拭,绣窗闲语,悄鬟低、犹堪追忆。

天与艳才如此。

姗姗月下徘徊,露冷苔黏,钗横佩坠。

任从他、满目风光,总被杜鹃催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焚尾花繁,曼殊仙迹,丰台春色如许。
红遮香径,碧绕阑干,当日娇柔堪拟。
想一代词人,千秋佳丽。消受最怜伊,吟肩试倚。
翠巾新拭,绣窗闲语,悄鬟低犹堪追忆。
天与艳才如此。姗姗月下徘徊,露冷苔黏,钗横佩坠。
任从他满目风光,总被杜鹃催去。

白话文翻译:

在丰台春色如画的时节,焚尾花盛开,曼殊仙子曾在此留下过足迹。
红花遮住了香径,碧绿的藤蔓缠绕着栏杆,昔日的娇柔身影恍如昨日。
我想起那位词人,千秋以来的美丽,最怜惜的还是她,吟诗时倚靠在肩头。
翠巾刚刚擦拭,绣窗下轻声闲聊,轻轻低下的发髻仍然让我追忆。
天上为何如此赐予艳丽的才情?月下她轻盈徘徊,露水寒冷苔藓湿润,钗子横挂,佩饰坠落。
任凭满眼的风光,终究被杜鹃的啼声催去。

注释:

  1. 焚尾花:即指尾花,也是一种花卉,象征生命的短暂和美丽。
  2. 曼殊:指曼殊沙华,传说中的仙女,象征美丽和才华。
  3. 丰台:指北京丰台地区,春色指春天的美景。
  4. 娇柔:形容女子的柔美,令人怜惜。
  5. 翠巾:青色的头巾,常用以装饰女子的容貌。
  6. 低鬟:低垂的发髻,表达对过去的思念。
  7. 杜鹃:杜鹃鸟,常被用来象征离别和哀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戴恭人,清代诗人,擅长词作,作品多描绘女性之美与春日景色,情感细腻,富有音乐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春日,作者在丰台地区感怀往事,表达对过往佳人和春天美景的怀念,反映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惜余春慢》是一首充满春日气息的词作,诗中通过描绘丰台的春色与美丽的女子,传达出作者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思念。开篇以“焚尾花繁”引入春日的美丽,接着提到“曼殊仙迹”,不仅突显出自然的美,更隐含着对某位才女的深切怀念,形成了诗中情感的核心。

诗中细腻的描写,如“红遮香径,碧绕阑干”,生动展现了春天的景色和女子的娇柔,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通过对词人的想象,诗人不仅是在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也在感叹岁月的无情和美丽的短暂。尤其在“任从他满目风光,总被杜鹃催去”一句中,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无奈和惋惜,既是对过往的追忆,也是对未来的感慨。

整首诗运用典雅而细腻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美的执着和对生活深刻的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焚尾花繁,曼殊仙迹”意指春天的花开得繁盛,曼殊仙子曾在此留下美丽的回忆。
    • “红遮香径,碧绕阑干”描绘了满园春色,红花与绿藤的交织,表现出自然的绚丽。
    • “想一代词人,千秋佳丽”则表达了对历史上才女的敬仰与惋惜。
    • “天与艳才如此”感叹美丽的才华与自然的馈赠,展示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2.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花朵与美丽的女子相提并论,增强了艺术效果。
    • 拟人:赋予春天以情感,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对仗:如“翠巾新拭,绣窗闲语”,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3. 主题思想

    • 主题围绕着春天的美好与对往事的追忆,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惋惜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反映出清代文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焚尾花:象征春天的美丽与短暂。
  • 曼殊:代表才华与美丽的结合。
  • 翠巾、绣窗:代表女性的柔美与细腻的生活场景。
  • 杜鹃:象征离别与哀伤,暗示时间的流逝与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曼殊”指的是哪个传说中的人物?
    A. 仙女
    B. 武将
    C. 商人
    D. 学者

  2. “任从他满目风光”的含义是?
    A. 不在乎美丽
    B. 留恋过去
    C. 享受当下
    D. 忘记过去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戴恭人的词更注重春天的自然景色与女子的柔美;而李清照则更强调情感的细腻与离别的哀伤,两者都体现了对美的追求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表现手法与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