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来江上雁知还,我尚驱车道路间。
芳草极天迷客思,白云何处是乡关。
地卑城郭多临水,县小人家半住山。
闻说西行皆石径,喜无尘土扑征颜。
白话文翻译
春天来临,江上的大雁已经知道要返回了,而我却仍然在车辙上行驶。
芳草连绵,极目远望,迷失了游子的思绪,白云飘浮,哪里才是我的故乡呢?
这里地势低洼,城镇多临水而建,乡下的小人家一半依山而居。
听说向西方行进的路上全是石径,真高兴这条路上没有尘土扑面而来。
注释
- 雁知还:大雁在春天时会迁徙回北方,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与归乡的期望。
- 芳草极天:芳草繁茂,延伸至天边,表示春天的美好景象。
- 乡关:故乡,家乡的地方。
- 城郭:指城镇、城墙等。
- 县小人家:县城周围的小村庄,居住的人家。
- 石径:石头铺成的小路,通常较为坚固。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雁知还”可以追溯到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归乡和春天的来临。大雁的迁徙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常被用来表达思乡之情和生命的循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云凤,清代诗人,其作品多以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为主题,风格清新、凝练,善于用生动的意象表达复杂的情感。
创作背景
《征程》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迁之际,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与个人的行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征程》以春天为背景,借助春天的景色,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旅途的感慨。开篇以“春来江上雁知还”引入,生动描绘了春天的气息,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芳草极天迷客思”来表现内心的困惑与思乡之情,白云飘浮,故乡的模糊轮廓在心中不断浮现。此时,江边的景象与诗人的内心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得更加深刻。
随着诗歌的推进,诗人描绘了周围的环境:“地卑城郭多临水,县小人家半住山。”这不仅是对地理环境的描述,也反映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思考,体现了对土地的依恋与对人情的关注。最后一句“闻说西行皆石径,喜无尘土扑征颜”则透露出诗人对于旅途的期待与对尘世烦扰的渴望逃避,表露出一种清新脱俗的心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来江上雁知还:春天到来,大雁识时而归,暗示着生机与希望。
- 我尚驱车道路间:诗人却仍在路途中,暗含对故乡的思念与旅途的孤寂。
- 芳草极天迷客思:芳草茂盛,诗人却因思乡而迷失方向,表达深切的乡愁。
- 白云何处是乡关:白云飘荡,诗人渴望找到回家的方向,表现出对归属的渴望。
- 地卑城郭多临水:描述环境,反映出诗人对城镇与自然的观察与思考。
- 县小人家半住山:描绘乡村的宁静与朴素,表现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 闻说西行皆石径:得知西行的路途,诗人心中期待。
- 喜无尘土扑征颜:对无尘土的路面感到欣慰,象征着清净的心境与旅途的畅快。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大雁象征归乡的希望,生动形象。
- 对仗:如“芳草极天”与“白云何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雁:迁徙与归乡的象征,表达春天与思乡之情。
- 芳草:春天生机勃勃的象征,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白云:象征思绪的飘荡与对故乡的模糊记忆。
- 石径:象征旅途的坚韧与清净,反映心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雁知还”主要象征什么? A) 行旅的孤独
B) 春天的到来与归乡的希望
C) 对未来的迷茫
答案:B -
诗人对“芳草极天”的感受是什么? A) 迷失思绪
B) 享受春光
C) 绝望无助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石径”主要是指什么? A) 乡村小路
B) 西行的道路
C) 繁华市区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对比孙云凤的《征程》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表达,但《征程》更强调思乡之情与旅行中的困惑,而《登鹳雀楼》则展现了一种壮阔的视野和豪情。通过不同的意象与情感,展现了诗人不同的内心世界与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解读》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