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飞云洞》
时间: 2025-01-19 17:34: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游飞云洞
作者:孙云凤 〔清代〕
倦客欲休息,驱车问灵境。
谷口采樵人,指是飞云岭。
古洞响寒泉,高峰明返景。
松涛从空来,感此动清警。
昔我登此山,垂发始覆颈。
杯底吸霞光,溪边捉云影。
当时虽无知,脉脉心已领。
抚树发长叹,岁月直俄顷。
俯仰心豁然,天风磬声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个疲惫的旅人,他希望能在飞云洞中稍作休息。驱车来到这里,他向一位在山谷口砍柴的人询问这灵秀的地方。那人指着飞云岭告诉他。古洞里传来寒泉的声音,高峰上阳光透过云层照射下来。松涛声从空中传来,让他感受到一种清新的警觉。往昔他第一次登上这座山时,长发垂落在脖子上。那时他在酒杯中吸取霞光,在溪边捕捉云影。虽然当时的他并不懂得其中的意义,但内心深处早已感受到那种微妙的情感。如今抚摸着树木,他长叹一声,感慨岁月如箭,转瞬即逝。俯视仰望之间,他的心灵变得豁达,微风拂面,钟声清冷。
注释
- 倦客:疲惫的旅人。
- 灵境:灵秀之地,风景如画的地方。
- 采樵人:砍柴的人,指山中生活的人。
- 飞云岭:具体的山名,象征美丽的景致。
- 古洞响寒泉:古老的洞穴中传来寒冷泉水的声音。
- 松涛:松树在风中发出的声音。
- 垂发:长发垂落。
- 杯底吸霞光:在酒杯底部吸取霞光的意象,象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岁月直俄顷:岁月转瞬即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孙云凤,清代诗人,以其山水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作者再次游览飞云洞时,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清代社会动荡,作者在山水间寻求心灵的宁静与安慰。
诗歌鉴赏
《再游飞云洞》是一首充满自然情感与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中以“倦客”自称,表达了旅途的疲惫与对休息的渴望。通过对飞云洞及周围景致的描绘,展现出自然的灵秀与生命的哲理。诗中描绘的松涛、寒泉和高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作者在其中感受到自然的清新与力量。
回忆昔日登山的经历,诗人不仅感慨岁月的流逝,更是对无知年轻时的反思。尽管当时的他对自然的理解尚浅,但内心的感受却已深刻。通过“抚树发长叹”,诗人不仅在感慨岁月的匆匆,也在思考人生的意义。最后一句“天风磬声冷”更是将心境与自然结合,营造出一种清冷而豁达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对时光的感叹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出清代诗人对山水的独特理解与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倦客欲休息:旅人疲惫,渴望休息。
- 驱车问灵境:开车来到美丽的地方询问。
- 谷口采樵人,指是飞云岭:砍柴的人指引他去飞云岭。
- 古洞响寒泉,高峰明返景:古洞中水声清脆,高峰上阳光照耀。
- 松涛从空来,感此动清警:松树的声音从空中传来,令人警觉。
- 昔我登此山,垂发始覆颈:追忆年轻时登山的时光,长发垂落。
- 杯底吸霞光,溪边捉云影:在杯中吸取霞光,在溪边捕捉云影。
- 当时虽无知,脉脉心已领:当时虽不懂,但内心深处已感受到。
- 抚树发长叹,岁月直俄顷:抚摸树木长叹,感慨岁月短暂。
- 俯仰心豁然,天风磬声冷:俯视仰望间,心境豁达,天风吹来,钟声清冷。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杯底吸霞光”,将美好事物与酒杯结合,隐喻人生的追求。
- 拟人:松涛的声音如同在与人对话,传递情感。
- 对仗:诗句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高峰明返景,松涛从空来”。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与对时光流逝的反思,同时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飞云洞:象征心灵的归宿与宁静。
- 寒泉:代表清新与活力。
- 高峰:象征追求与向上。
- 松涛:代表自然的声音与生命的节奏。
- 岁月: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倦客”指的是?
- A. 疲惫的旅人
- B. 砍柴的人
- C. 诗人
- D. 游客
- “杯底吸霞光”的意思是?
- A. 喝酒
- B. 吸取美好
- C. 享受自然
- D. 捕捉云影
- 诗中提到的“古洞响寒泉”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自然的声音
- B. 古老的传说
- C. 旅行的疲惫
- D. 心灵的安静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比较《再游飞云洞》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风光,但王维更强调静谧的氛围,而孙云凤则更关注时间的流逝与个人的感悟。两者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以上是关于《再游飞云洞》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