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韬光寺》

时间: 2025-01-04 06:54:55

灵鹫峰头寺,清幽少俗氛。

竹深人不见,木落鸟成群。

海气蒸红日,山泉泻白云。

我来游未足,莫遣暮钟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灵鹫峰头寺,清幽少俗氛。
竹深人不见,木落鸟成群。
海气蒸红日,山泉泻白云。
我来游未足,莫遣暮钟闻。

白话文翻译:

在灵鹫峰顶的寺庙,环境清幽,少有世俗的气息。
竹林深处,人影难见,树木凋落,鸟儿成群聚集。
海上的气息蒸腾着红日,山泉奔流着白云。
我来游玩还不尽兴,别让晚钟把我唤回。

注释:

  • 灵鹫峰:传说中的佛教圣地,通常指代著名的山峰。
  • 清幽:形容环境清静幽静。
  • 俗氛:指世俗的气氛。
  • 竹深:竹子生长得很茂密,难以看到人。
  • 海气:海面的气息。
  • 蒸红日:形容阳光透过海气显得红艳。
  • :流出,倾泻。
  • 暮钟:指傍晚的钟声,通常是寺庙中敲响的。

典故解析:

  • 灵鹫峰:在佛教中,灵鹫峰是释迦牟尼讲经的地方,象征着清净和智慧。
  • 竹林与鸟群:传统文化中,竹子常被用来象征高洁,鸟群则代表自然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孙云凤,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写作时,诗人可能游览于灵鹫峰,感受到环境的幽静与自然的美好,因而激发了创作的灵感。

诗歌鉴赏:

《登韬光寺》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氛围的诗作。诗人在灵鹫峰的寺庙中,感受到了清幽的环境和世俗的远离,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珍惜。诗中“竹深人不见,木落鸟成群”生动地描绘了竹林的密集和自然的生动景象,传达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又如“海气蒸红日,山泉泻白云”,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变化,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最后一句“我来游未足,莫遣暮钟闻”更是道出了诗人留恋之情,表现了对自然美景的无限眷恋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极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述寺庙的清幽环境,表明远离尘世的惬意。
    • 第二联:描绘竹林深邃,鸟群聚集,增强了自然的静谧气氛。
    • 第三联:通过海气与山泉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
    • 第四联:表达了诗人对游玩的留恋,渴望与自然进一步亲近。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海气”和“红日”相联系,生动形象。
    • 对仗:如“竹深人不见,木落鸟成群”,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对人世间喧嚣的逃避与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 灵鹫峰:象征着佛教的清净与智慧。
  • 竹林:代表高洁与隐逸的生活。
  • 鸟群:象征自然的和谐与自由。
  • 海气与红日:展现自然的变化与宏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登韬光寺》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孙云凤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竹深人不见,木落鸟成群”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 A. 热闹
    • B. 寂静
    • C. 忧伤
    • D. 疲惫
  3. 诗的最后一句“莫遣暮钟闻”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失落
    • C. 留恋
    • D. 疏离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鸟鸣涧》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鸟鸣涧》同样描绘自然,但更强调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和谐。
  • 孙云凤的作品则更倾向于表达个人的内心感受与对自然的敬仰。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选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