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杨升庵先生遗像题后》

时间: 2025-01-01 12:08:38

议礼何人集上台,东华哭罢极南来。

簪花拥妓神仙骨,纵酒狂歌宰相才。

生得中溪堪作主,死求太白可同埋。

先生自爱名山老,不是君王不放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议礼何人集上台,东华哭罢极南来。
簪花拥妓神仙骨,纵酒狂歌宰相才。
生得中溪堪作主,死求太白可同埋。
先生自爱名山老,不是君王不放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开头询问,有谁能在礼仪的台上聚集?东华(即东华帝君)哭泣之后,得以南来。诗人在此描绘了一幅繁华的场景:簪花的女子与神仙般的才子们争相聚集,纵情饮酒狂歌,宰相的才华在此一展无遗。
诗人自认为在中溪的山水中可以担任主角,死后希望能与李白合葬。最终,诗人表达出对于隐士生活的热爱,认为自己是个不愿意为君王所拘束的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议礼:讨论礼仪,指的是古代的礼仪制度。
  • 东华:指东华帝君,神话中的神仙。
  • 簪花:形容女子打扮,簪着花朵。
  • 拥妓:指歌舞女子环绕身边。
  • 纵酒狂歌:放纵地饮酒和高声歌唱。
  • 中溪:可能指诗人所居之地,或是自然清幽之地。
  • 太白:指李白,著名的唐朝诗人。
  • 名山:指高山,象征隐士的生活。

典故解析:

  • 东华:在道教中,东华帝君是个重要的神祇,象征着高洁与智慧。
  • 李白:唐代伟大的诗人,以豪放和飘逸的诗风著称,常被提及与隐士生活相关的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大绅(约1700-1770),字子文,号梅溪,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常含有深厚的哲理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名士风流的描绘。同时,反映出清代士人的心态与社会风气。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和隐士理想。开篇的疑问句“议礼何人集上台”,引发读者对礼仪和社会地位的思考,似乎在质疑那种表面的繁华与虚荣。接着,诗人描绘了一个热闹的场景,东华哭罢,似乎象征着经历了世事沧桑后的沉思,经历了南来的旅行,带有一种悲伤的美感。
“簪花拥妓”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繁华景象,诗人在此感受到一种荒唐与无奈,纵酒狂歌的背后似乎隐藏着对现实的批判。中溪的隐逸生活则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向往与对权力的拒绝,最终通过对太白的致敬,诗人仿佛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归宿,并强调了个人价值的独立性。整首诗在意象的交织下,流露出一种清晰而独特的情感,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议礼何人集上台:开头提问,暗示对聚会礼仪的反思。
  • 东华哭罢极南来:东华帝君的哭泣,象征着经历的悲伤与向南的旅程。
  • 簪花拥妓神仙骨:绘制了一个热闹的场景,反映出诗人对繁华的冷漠。
  • 纵酒狂歌宰相才:描绘了士人纵情享乐的场景,暗含对权力者的讽刺。
  • 生得中溪堪作主:表明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自信。
  • 死求太白可同埋:希望死后与李白合葬,表达对李白的崇敬与对自由灵魂的追求。
  • 先生自爱名山老:反映出诗人对隐士生活的热爱,自我归隐。
  • 不是君王不放回:强调不愿被权力所束缚,体现出强烈的个性。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通过“东华”与“太白”的对比,塑造了高洁与豪放的形象。
  • 对仗:如“生得中溪堪作主,死求太白可同埋”,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隐逸与官场生活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然的渴望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体现了清代士人的一种理想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华:象征智慧与高洁。
  • 簪花拥妓:象征繁华与享乐。
  • 中溪:象征自然与内心的归宿。
  • 太白:象征自由与浪漫的诗人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议礼何人集上台”中“议礼”的意思是:
    A. 讨论礼仪
    B. 进行宴会
    C. 讨论诗歌
    D. 进行游乐

  2. 诗中“东华哭罢极南来”中的“东华”指的是:
    A. 一位诗人
    B. 一位神仙
    C. 一位帝王
    D. 一位隐士

  3. “生得中溪堪作主,死求太白可同埋”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愿望?
    A. 希望成为官员
    B. 希望与李白合葬
    C. 希望富贵荣华
    D. 希望与朋友长久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向往与人生的思考。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隐逸生活的美好,具有相似的主题。

诗词对比:

  • 刘大绅与李白的作品:刘的隐逸思想与李白的豪放形成对比,前者重视内心的清净,后者则追求自由与豪情。
  •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在意象与情感表达上的不同取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刘大绅研究》
  • 《古典诗词的美学》
  • 《中华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