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施景仁太博提点江南坑冶》
时间: 2025-01-01 14:26: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施景仁太博提点江南坑冶
梅尧臣
楚山岂无铜,楚匠岂不工。
大炉常乏铸,碧炉那得充。
积弊在乡县,孰肯以利笼。
君今承诏行,谕民当得中。
苟能使之发,亦莫取之穷。
此乃事可久,山深山自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楚地的山上难道没有铜吗?楚地的工匠难道不够能工巧匠吗?大铸炉常常缺少铸造的原料,碧色的炉子又怎么能够得到充足的金属呢?地方上的积弊很多,谁愿意用利益来束缚自己呢?你如今承受皇命出行,应该告诉百姓们要得到公平的利益。如果能够使事情发展起来,也不必追求过于贫困的结果。这是一个可以长久持续的事情,山深处的矿藏自会有人开采。
注释
- 楚山:指楚地的山,象征资源丰富。
- 铜:指金属,代表财富和工业。
- 工:工匠,指具备铸造技艺的人。
- 大炉:指大型的冶炼炉。
- 积弊:积累的弊端,指地方治理中的问题。
- 承诏:接受皇帝的命令。
- 谕民:告知百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梅溪,宋代著名诗人。其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质朴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梅尧臣担任官职期间,正当江南地区的矿冶业亟需整顿之时。诗中表达了他对地方治理的关心,以及对民生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江南坑冶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地方经济和民生的深刻思考。诗的开篇以“楚山岂无铜,楚匠岂不工”设问,直接指出了当地资源和人力的丰富,然而随之而来的“但大炉常乏铸,碧炉那得充”则揭示了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的矛盾。这一对比显得尤为鲜明,表现出在资源丰富的背景下,管理和技术的缺乏导致了经济的停滞。
诗中提到的“积弊在乡县,孰肯以利笼”,让人思考地方治理中的腐败和不作为,暗示着地方官吏不愿意从中获利。接下来的“君今承诏行,谕民当得中”则是对施景仁的寄望,认为他作为官员应该能够传达公平正义的政策。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对矿冶行业的关心,更是对地方治理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敏锐洞察力和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楚山岂无铜,楚匠岂不工:开篇设问,强调楚地资源丰富与工匠的技艺。
- 大炉常乏铸,碧炉那得充:指出尽管资源丰富,但因缺乏管理和技术,铸造业常处于困境。
- 积弊在乡县,孰肯以利笼:揭示地方治理中的弊端,质疑官吏的责任感。
- 君今承诏行,谕民当得中:寄予施景仁以希望,希望他能够传播公正的政策。
- 苟能使之发,亦莫取之穷:强调应当促进经济发展,而不应让百姓生活困苦。
- 此乃事可久,山深山自通:暗示若能有效治理,资源会自然而然被开发。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与设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论述的力度,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地方治理的关注,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民生的改善,体现出诗人对社会的关怀与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楚山:象征资源之地。
- 铜:象征财富与工业发展。
- 大炉:象征工业生产力。
- 积弊:象征社会问题与腐败现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楚山”象征什么?
- A. 资源贫乏
- B. 资源丰富
- C. 官吏腐败
- D. 工匠技艺
-
“苟能使之发,亦莫取之穷”表明了什么态度?
- A. 应该追求贫困
- B. 促进发展,改善民生
- C. 对官员的不满
- D. 对自然环境的忽视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南春》 杜甫
- 《春望》 杜甫
诗词对比: 梅尧臣与杜甫的作品中均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尽管风格不同,但都蕴含着对民生的关切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精华》
- 《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