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开元寺明上人院假山》

时间: 2025-01-19 19:56:11

石是青苔石,山非杳蔼山。

诸峰生镜里,小岭傍池间。

雨不因云出,门疑为客关。

何须费蜡屐,暂到此中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题开元寺明上人院假山
作者:梅尧臣 〔宋代〕

石是青苔石,山非杳蔼山。
诸峰生镜里,小岭傍池间。
雨不因云出,门疑为客关。
何须费蜡屐,暂到此中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开元寺中的假山景色。诗中提到的石头是长满青苔的石头,山不是那种高耸入云的山峰。各种山峰在水面上反射,像是在镜子里一样,小山岭依偎在池塘的边上。雨水并不是因为云彩而降下,门口仿佛是为了迎接客人而关闭。何必花费时间穿上木屐,暂时来到这里享受闲适的时光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青苔石:长满青苔的石头,代表自然的幽静与生机。
  • 杳蔼山:高远而隐晦的山,形容山的高耸与遥不可及。
  • 诸峰生镜里:众多山峰的倒影在水中,展现出一种宁静的美。
  • 蜡屐:用蜡木制成的木屐,古时常用于出行。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典故,但描绘的假山和寺庙的场景常见于文人墨客的游记和诗歌中,反映了当时士人寻求隐逸生活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字圣俞,号天池,宋代著名诗人。他以山水诗著称,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梅尧臣游览开元寺时,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喧嚣尘世的逃避。


诗歌鉴赏

这首《寄题开元寺明上人院假山》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僻静、幽雅的山水环境。诗中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感。开篇的“石是青苔石,山非杳蔼山”,直接指向了假山的特点,打破了人们对高山的传统印象,似乎在强调一种“近乎自然”的美感。接下来的“诸峰生镜里,小岭傍池间”,则通过水面倒影的描写,进一步增强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雨不因云出,门疑为客关”,在此处,诗人巧妙地运用天气变化来反映内心的宁静与思考。诗人似乎在思索,雨水的降落并不总是由云彩造成的,门并不是为了迎接客人而关闭的,暗示着一种对世俗交往的淡漠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最后一句“何须费蜡屐,暂到此中闲”,则进一步传达了诗人对安逸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一种“无所挂碍”的心态。

整首诗在自然景色的渲染中,既有对外界的细致观察,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展现了宋代士人追求隐逸、寻求精神寄托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石是青苔石:石头上长满青苔,象征着自然的生机和时间的流逝。
  • 山非杳蔼山:强调山的亲近感,给人以温暖和宁静的感觉。
  • 诸峰生镜里:山峰的倒影在水中,展现了一种和谐美丽的景象。
  • 小岭傍池间:小山岭依靠在池塘旁,描绘出环境的和谐。
  • 雨不因云出:雨水的降落与云彩没有直接关系,隐喻着自然的独立性。
  • 门疑为客关:门似乎是为客人而关闭,表现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何须费蜡屐:反问的方式,表达出对繁琐生活的拒绝,强调内心的闲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水景象与心境相结合,增强诗的意境。
  • 拟人:给门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的文学性和趣味性。
  • 对仗:如“诸峰生镜里,小岭傍池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闲适生活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和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苔:象征生命力和时间的积淀。
  • 山水:代表自然的和谐与美丽。
  • :象征着变化和流动的时光。
  • :象征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隔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青苔石”指的是什么?
    A. 干燥的石头
    B. 长满青苔的石头
    C. 金色的石头
    D. 透明的石头

  2.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繁忙生活的向往
    B. 对闲适生活的追求
    C. 对人际交往的渴望
    D. 对自然的厌倦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水之美,传达隐逸生活的理想。
  • 李白《庐山谣》:表现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追求。

诗词对比

  • 梅尧臣 vs 王维:梅尧臣的诗更注重细腻的描写和内心的宁静,而王维则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二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但都展现了宋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梅尧臣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