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酬吴安道学士见寄》
时间: 2025-01-17 09:49: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依韵酬吴安道学士见寄
作者: 范仲淹 〔宋代〕
圣君贤相正弥纶,
谏诤臣微敢狥身。
但得葵心长向日,
何妨驽足未离尘。
岂辞云水三千里,
犹济疮痍十万民。
宴坐黄堂愧无恨,
陇头元是带经人。
白话文翻译:
圣明的君主和贤良的相辅之臣正在施展才华,我作为谏诤之臣,微不足道,怎敢轻易苟且偷生?只要心中的向日葵始终朝向太阳,哪怕是驽马也未曾远离尘土,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要因三千里的云水而退缩吗?我仍愿为受伤的百姓奔走,哪怕是十万其中。坐在黄堂之上,我感到自愧不如,却没有怨恨;原来陇头的那个人本是施教之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弥纶:弥,广;纶,治理。形容治国理政的才能。
- 狥身:苟且偷生、保全自己的生命。
- 葵心:向日葵的心,象征坚定的信念和追求光明的决心。
- 驽足:驽马的脚,形容能力平庸。
- 疮痍:指受伤或有病的状态,象征人民的苦难。
- 黄堂:官署或大堂,代表权威之处。
- 陇头:陇头,指地势较高的地方,这里隐喻有德之人。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云水三千里”,可以理解为广阔的天地,表明诗人胸怀壮志,但也表达了面对艰难险阻时的坚定决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著称,提倡忠诚与责任感,作品常反映其政治理想与社会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范仲淹担任官职期间,受到吴安道的寄托与关怀,诗中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以及对谏诤之道的坚持与担当。
诗歌鉴赏:
全诗在表现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中,体现了范仲淹对国家及人民的深切关怀。开篇即以“圣君贤相正弥纶”展现了对统治者的赞美,而“谏诤臣微敢狥身”则流露出他作为谏臣的自谦与责任感。诗中“但得葵心长向日”一句,用向日葵的意象表达了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寓意即使处于低位,亦要心向光明。接下来的“岂辞云水三千里”则是对身处险境的勇敢回应,强调了作为一名士人的责任与担当。
后半部分的“宴坐黄堂愧无恨”,更是体现了他内心的愧疚和无奈,虽身居高位却无所作为,心中充满了对人民疾苦的痛惜。最后一句“陇头元是带经人”则点明了他心中对贤人的期望。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层层递进,展示了范仲淹的胸怀与理想,既有对自身地位的谦卑反思,也有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圣君贤相正弥纶:赞美明君与贤相,治理国家的才能正日益显现。
- 谏诤臣微敢狥身:作为微不足道的谏臣,怎敢轻易保全自己的性命。
- 但得葵心长向日:只要心中有向日葵那样的坚定信念,追求光明。
- 何妨驽足未离尘:即使是驽马也未曾脱离尘土,又有什么关系呢?
- 岂辞云水三千里:难道要因遥远的云水而退缩吗?
- 犹济疮痍十万民:我仍愿意为无数受苦的百姓奔走。
- 宴坐黄堂愧无恨:坐在权力的黄堂上,感到自愧不如却没有怨恨。
- 陇头元是带经人:原来陇头的那个人本是施教之人,暗指有德之士应当引导众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中信念比作向日葵,象征着对理想的坚定追求。
- 对仗:如“云水三千里,疮痍十万民”形成对称,增强诗的韵律感。
- 夸张:提及“十万民”,突出人民疾苦的广泛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倡导忠诚与担当,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强调即使身处低位,也应追求理想,努力为民尽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葵心:象征着追求光明、理想的坚定信念。
- 驽足:暗示能力的不足,但并不妨碍追求理念。
- 云水:象征广阔的环境和艰难的前景。
- 黄堂:权力的象征,代表着地位与责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葵心”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追求光明的坚定信念
- B. 人民的苦难
- C. 个人的权力
-
诗中提到的“云水三千里”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追求理想的艰难
- B. 美丽的自然景色
- C. 无所作为的无奈
-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A. 忠诚与责任
- B. 个人的荣耀
- C. 对敌人的愤怒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岳阳楼记》:同样是范仲淹的作品,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 《临江仙·滟滟随波千万里》:李煜的作品,感慨人生的无常与追求。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同样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但以个人的苦难为主线。
- 《春望》(杜甫):反映战乱对国家的影响,两者在情感上有相通之处。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范仲淹诗文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