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 其二》

时间: 2025-01-19 10:08:31

岁晚不适意,俯仰越山木。

峻霜未舆梁,清浅伤我足。

心知道途缅,离居在中谷。

入门闻欢笑,慰问盈堂麓。

自与君别来,人事多反复。

吾言遂令负,坎窞在心曲。

人生重离合,谁能数昔宿。

夜深澹相对,忘言意弥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居 其二
作者: 胡发琅 〔清代〕

岁晚不适意,俯仰越山木。
峻霜未舆梁,清浅伤我足。
心知道途缅,离居在中谷。
入门闻欢笑,慰问盈堂麓。
自与君别来,人事多反复。
吾言遂令负,坎窞在心曲。
人生重离合,谁能数昔宿。
夜深澹相对,忘言意弥笃。

白话文翻译

年末时节,心情不佳,抬头低头都只能看见高耸的山木。
严寒的霜气尚未离去,清冷的气候让我脚步受伤。
心中明白前路渺茫,离乡的生活在深谷之中。
推门而入,听见欢声笑语,慰藉我在山脚下的心情。
自从与您分别以来,世间的事情多有变迁。
我的言语似乎让你失望,心中却有无法言说的苦闷。
人生的离合聚散,谁能说得清往日的宿命。
夜深时分,我们静静相对,心意绵长却无言以对。

注释

  • 岁晚:年末,指冬季末期。
  • 适意:合意,心情愉快。
  • 峻霜:严寒的霜,形容冬季的寒冷。
  • 舆梁:车梁,这里可以引申为行走的地方。
  • 清浅:清冷的空气。
  • 心知:内心明白。
  • :遥远,模糊。
  • 盈堂麓:堂前山脚,意指热闹的场景。
  • 坎窞:困苦、苦闷。
  • 昔宿:过去的经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胡发琅,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之景,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朴素而深沉的风格。

创作背景:诗歌创作于年末,诗人身处山中,心中感慨颇多。他的生活因离别而感到孤独,反映了个人对人事变迁及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山居 其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思考与感慨。开篇以“岁晚不适意”引出诗人的孤独与不安,立刻将读者带入一种寒冷而凄凉的氛围中。接着,诗人通过“俯仰越山木”的描写,展现了他身处的环境与内心的孤寂。

“心知道途缅”一语,传达出一种对未来迷茫的无奈,显得格外沉重。在“入门闻欢笑”中,诗人又展现出另一种情感的对比:在他人热闹的欢笑声中,诗人的内心却是无比孤独的。这样的对比使得孤独感更加深刻。

后续的几句,诗人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尤其是“人生重离合”,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迁,令人深思。最后两句“夜深澹相对,忘言意弥笃”,则是对深厚情感的再一次强调,虽然无言,却能感受到心灵的共鸣。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与深刻的哲理中,留下了读者无限的遐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二句描绘了诗人的孤独与寒冷的环境。
    • 第三、四句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人际关系的温暖回忆。
    • 第五、六句反映了离别后的复杂情感。
    • 第七、八句则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领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离别”与“人生重离合”相提并论,强调人生的变化。
    • 对仗:如“岁晚不适意”与“入门闻欢笑”,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离合、孤独与人际关系的复杂,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 山木:象征孤独与沉静。
  • :代表寒冷与苦涩的生活。
  • 欢笑:象征人际关系的温暖与关心。
  • 夜深: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岁晚不适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希望
    • D. 忧虑
  2. 诗人通过“入门闻欢笑”表现了什么?

    • A. 自豪
    • B. 失落
    • C. 温暖
    • D. 疲惫
  3. “人生重离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 A. 人生的常态是团圆
    • B. 人生的变化与无常
    • C. 人生的目标明确
    • D. 人生的欢乐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胡发琅的《山居 其二》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山居生活,但王维更强调自然之美与宁静,而胡发琅则更关注个人的内心感受与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山水田园诗》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