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示诸将 其四》
时间: 2025-01-04 07:50: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赋示诸将 其四
作者: 陈文骢 〔清代〕
圣明何事召干戈,万里扶桑骤沸波。
自大夜郎思比汉,辨奸英主早烹阿。
疮痍无奈伤元气,慈忍终当致太和。
壮不如人臣已老,诸君强起挽天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和对将领们的激励。诗中提到,为什么圣明的君主要召集干戈,远方的扶桑大海骤然波涛汹涌。自古以来,像大夜郎那样的地方都希望能与汉朝相比,而奸诈的英主却早早地被处决。如今的伤痕无奈地消耗着国力,仁爱的宽容最终会带来太平。壮士不如人臣已老,诸位将领们,请强起挽救这江河。
注释:
- 圣明:指明智的君主。
- 干戈:指战争,兵器。
- 扶桑:古代传说中的东海,象征遥远的地方。
- 夜郎:指古代的夜郎国,意在形容目光短浅。
- 辨奸:识别奸诈之人。
- 英主:英明的君主。
- 疮痍:伤痕,指国家的创伤。
- 元气:指国力、国运。
- 慈忍:指仁爱和宽容。
- 太和:指太平、和谐的状态。
- 挽天河:形容挽救国家,阻止灾难。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陈文骢,清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国家局势的深刻理解而著称。他的诗风多以激昂、忧国忧民为主,作品常体现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对将领的激励。
- 创作背景:写作于清代,国家面临外敌威胁和内部动荡之时,诗人借此诗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呼吁将领们团结一致,振作精神,勿忘国家重任。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表现了国家危难时刻的紧迫感。开头提到君主召集兵戈,显示出国家已陷入动荡,波动的扶桑象征着外部威胁的加剧。诗中提到大夜郎,揭示了地方势力的无知和自满,反衬出国家的脆弱和对比。接着,诗人提出了要对奸诈的英主保持警惕,警示将领们要敏锐识别敌人的阴谋。后面几句描绘了国家的伤痕和元气的流失,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但同时也传递出希望与力量,强调仁爱和宽容的重要性,最终呼吁将领们要勇敢地挺身而出,挽救国家的命运。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既有历史的沉重感,又有对未来的期望,展现了诗人强烈的家国情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圣明何事召干戈:质疑君主为何召集战争,暗示不明智的决策。
- 万里扶桑骤沸波:远方的局势动荡不安,暗喻外敌的威胁。
- 自大夜郎思比汉:暗指地方势力的自满和无知,不能与强大的汉朝相比。
- 辨奸英主早烹阿:提到要警惕奸诈,英明的君主应早做决策。
- 疮痍无奈伤元气:国家的创伤让国力受损,忧虑深重。
- 慈忍终当致太和:仁爱与宽容最终会带来太平。
- 壮不如人臣已老:壮士已经年老,感叹人力的有限。
- 诸君强起挽天河:呼吁将领们要振作精神,挽救国家的命运。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上下句对照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将国家动荡比作波涛,形象生动。
- 排比:强调了将领们应起而行的紧迫感。
-
主题思想:此诗通过对国家现状的深刻反思,表现了对将领们的激励与期望,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对未来的希冀。
意象分析:
- 干戈:象征战争与冲突,暗示国家的动荡不安。
- 扶桑:代表遥远的地域,暗示外敌的威胁。
- 疮痍:代表国家的创伤,喻示国力的流失。
- 天河:象征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呼吁团结挽救。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扶桑”象征什么?
A. 内部动荡
B. 外部威胁
C. 和平宁静
D. 文化传承 -
“仁爱的宽容最终会带来什么?”
A. 战争
B. 太平
C. 动荡
D. 失败 -
诗中“壮不如人臣已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壮士的赞美
B. 对人力的无奈
C. 对国家的希望
D. 对将领的激励
-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登高》 - 杜甫
- 《夜泊牛津》 - 李白
-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春望》对比,皆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但杜甫更侧重于个人的失落与国家的悲惨,而陈文骢则更强调将领们的责任与希望。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陈文骢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清代文学与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