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台湾 其二》
时间: 2025-01-04 08:06: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悲台湾 其二
作者: 陈文騄 〔清代〕
中原鼎沸肆鸱张,
电烁飙驰莽战场。
东海难填精卫石,
西天已渡达摩航。
将军鼓角三更咽,
武帝旌旗十日忙。
千里金汤沦异域,
朅来白日黯无光。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中原大地战火纷飞,声势浩大,雷电交加,狂风呼啸,战场一片狼藉。东海的精卫鸟无法填补的石头,西天的达摩已然远渡重洋。将军的号角在夜半三更时显得格外悲凉,武帝的旌旗在十天内忙碌不已。千里之外的金汤已化为异域他乡,昔日的白天光明如今黯淡无光。
注释
字词注释:
- 鼎沸:形容声势或气氛非常热烈、繁忙。
- 肆鸱张:肆意张扬,形容战乱之势。
- 精卫石:精卫是古代神话中的一种鸟,它用嘴衔石子填海,象征无穷的努力与坚持。
- 达摩:指佛教的开创者达摩祖师,象征传播佛教的力量。
- 鼓角:军中号角,常用于传达命令或战斗时的号召。
- 武帝:指汉武帝,象征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统治。
- 金汤:指国家的防线或边境,象征国家的安宁。
典故解析:
- 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象征坚定不移的精神。
- 达摩渡海:代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暗示外来文化的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文騄,清代诗人,其作品多关注时局与社会民生,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他的诗歌常以历史为背景,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正值国破家亡之际,作者借古讽今,通过描绘战乱与异族侵扰,表达对台湾及中华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火、江河与文化的象征,构建了一个充满悲壮与忧思的画面。诗的开头以“中原鼎沸”引入,迅速将读者带入战乱的氛围中,声势浩大的中原战场充斥着血腥与惨烈。接着,运用了“精卫填海”和“达摩航”等典故,强调了人们在苦难面前不屈的精神和文化的延续。诗中提到的将军的号角与武帝的旌旗,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反思,展现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的情感。
最后,“千里金汤沦异域,朅来白日黯无光”一句,直接表达了对国家沦陷的绝望。诗人在细腻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层的历史感与民族情绪,使整首诗充满了悲愤与无奈。通过对历史的追溯,诗人不仅在为过去的辉煌感到惋惜,也在警示后人珍惜当前的和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中原鼎沸肆鸱张:描述中原地区战事频繁,民众的恐慌与混乱。
- 电烁飙驰莽战场:形容战场上雷电交加,战斗激烈。
- 东海难填精卫石:引入精卫填海的典故,象征艰难的努力与无法逆转的现状。
- 西天已渡达摩航:暗示文化与信仰的传播,反映出外来影响的深远。
- 将军鼓角三更咽:将军的号角在夜深时显得尤其悲哀。
- 武帝旌旗十日忙:武帝的军事活动频繁,暗示国家面临的威胁。
- 千里金汤沦异域:千里之外的防线崩溃,国家的安宁不再。
- 朅来白日黯无光: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现今的黑暗无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展现出国破家亡的悲惨。
- 拟人:通过将自然现象拟人化,增强了诗的情感表现力。
- 对仗:全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悲痛的情感为主线,表达了对国家沦陷的忧虑与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民族命运的无奈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战场:象征着混乱与死亡。
- 精卫:象征不屈的精神和努力。
- 达摩:象征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 金汤:象征国家的安宁与防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中原鼎沸”指的是哪种状态?
- A. 和平
- B. 战乱
- C. 自然灾害
- D. 经济繁荣
-
“精卫”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拥抱和平
- B. 不屈不挠的精神
- C. 外族入侵
- D. 文化传播
-
诗中提到的“武帝”代表什么?
- A. 农民起义
- B. 强大的军事力量
- C. 商业繁荣
- D. 文化交流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描绘战乱对国家的影响,但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与家国情怀。
- 《静夜思》:虽然主题不同,但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诗经与古诗词研究》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