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 己卯春初寄子珍都门》
时间: 2025-01-17 09:26: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齐天乐 己卯春初寄子珍都门》
作者:樊增祥
雕轮试碾瀛洲路,萋萋又生芳草。
锦树垂灯,冰河试艇,约略春回琼岛。
花砖步早。看袖拂宫黄,御烟微袅。
苑柳依依,认人犹是旧时貌。
离人江上望极,倩青禽寄与,芳绪多少。
解玉烟皋,传梅水驿,别是新来怀抱。
风情渐老。自小别吴江,便疏歌笑。
回首瑶京,碧天云缥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雕轮在试碾前往瀛洲的路上,芳草葱茏又重新生长。锦树垂下灯笼,冰河上试行的小船,似乎春天已经缓缓回到琼岛。
早晨步行在花砖铺成的小道上,看着衣袖轻拂着宫殿的黄墙,轻烟缭绕。苑中的柳树依依,似乎依然认得那个人的旧时容貌。
离人在江边遥望,渴望青鸟将思念寄托,心中有多少芳香的情绪。
轻解玉烟,传递梅水驿的新情意,别有一番新的怀抱。
风情渐渐老去,自小离别吴江,便少了欢歌笑语。
回首瑶京,碧天与云彩缥缈相接。
注释
- 雕轮:指的是精美的车轮,象征着出行。
- 瀛洲:传说中的海上仙岛,象征着理想与美好。
- 锦树:华丽的树木,可能指的是栽培的花木。
- 苑柳依依:苑中柳树轻柔地垂下,形象地描绘了春意盎然的景象。
- 倩青禽:美丽的青鸟,象征着寄托思念的使者。
- 解玉烟皋:形容轻松的气氛和美好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樊增祥(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字子珍,号东皋,晚号瑶山,出身于书香门第。其诗词风格清新雅致,常以自然景物表达内心情感,擅长描写春夏秋冬、花鸟风月等主题。
创作背景
此词写于己卯年春初,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思念以及春天带来的新生与希望。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象与对往昔的怀念,体现了对生命无常与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齐天乐 己卯春初寄子珍都门》是一首描绘春意与思念的词作。全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开篇的“雕轮试碾瀛洲路”,便引人入胜,象征着美好的旅途与理想的追求。接下来的“萋萋又生芳草”,描绘了春天的复苏,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词中的意象丰富多彩,锦树、冰河、苑柳等自然景物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也在不经意间传达出一种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盼。特别是“离人江上望极”一句,表现了对远方故人的思念,青禽的寄托更是增添了几分情趣,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情感表达上,词人在细腻中见深情,通过“倩青禽寄与,芳绪多少”传达出一种对往昔恋情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憧憬。最后“回首瑶京,碧天云缥缈”则是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给人以哲理的思考。
整首词既有春天的美景,又有深沉的思念,情景交融,耐人寻味,展现了清代诗人的独特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雕轮试碾瀛洲路:车轮在尝试碾压前往仙岛的路,寓意理想之旅。
- 萋萋又生芳草:春天来了,草木复苏,象征生机。
- 锦树垂灯,冰河试艇:华丽的树木悬挂灯笼,河面上试行的小船,描绘出春日的生动场景。
- 约略春回琼岛:春天似乎已经回到了美丽的琼岛。
- 花砖步早:在花砖铺成的小道上,早晨的气息扑面而来。
- 看袖拂宫黄,御烟微袅:衣袖轻拂着宫殿的黄墙,轻烟缭绕,展现出一种优雅的氛围。
- 苑柳依依,认人犹是旧时貌:苑中的柳树轻柔摇曳,似乎仍然认得旧人。
- 离人江上望极:离人站在江边,目光凝望远方。
- 倩青禽寄与,芳绪多少:美丽的青鸟寄托思念,不知有多少花香情意。
- 解玉烟皋,传梅水驿:轻松自在,传递着美好的情感。
- 别是新来怀抱:寄托新的感情与希望。
- 风情渐老:岁月渐渐流逝,风情已不再如昔。
- 自小别吴江,便疏歌笑:自小离开吴江后,欢笑声渐渐稀少。
- 回首瑶京,碧天云缥缈:回首往昔,瑶京的景象在碧蓝天空下显得虚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相结合,如“倩青禽寄与”。
- 拟人:柳树“依依”,似乎在向人诉说。
- 对仗:如“锦树垂灯,冰河试艇”,表现了平衡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与对故人的思念,展现了对生命与时间流逝的感慨。主题围绕春天的生机与人们内心的情感交织展开,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细腻与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雕轮:象征着出行与理想。
- 芳草: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锦树:华美与富贵的象征。
- 青禽:寄托思念的使者。
- 苑柳:旧时情感的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词中提到的“雕轮”象征什么? A. 车轮
B. 理想之旅
C. 春天 -
“倩青禽寄与”中,青禽的角色是什么? A. 使者
B. 朋友
C. 敌人 -
词中描绘的春天景象主要用来表达什么情感? A. 悲伤
B. 思念与希望
C. 愤怒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写自然与情感,但更侧重于宁静与孤独的心境。
- 李白《庐山谣》:描绘壮丽的山河与豪放的情感,风格上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樊增祥文集》